高考作文何时品尝诗歌这份禁果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学些什么课程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了微作文的新风,打破诗歌的禁忌,让学生们在150字内自由发挥。然而,在多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我们常常看到“不要写成诗歌”或“诗歌除外”的指示,这让人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时代。
实际上,我国文学之源自古代诗歌,《诗经》即为最早的文学典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已成为流传千里的俗语。可以说,每个人都潜藏着一位抒情家的灵魂。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往往被告知避免使用诗歌表达。这可能是出于评卷标准上的考虑,因为现代新体詩的手法和意象选择通常较为独特,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此外,即便学生创作了一篇优秀的詩篇,他们也可能因而获得低分。在当前的高考体系下,用詩答卷显得不太适宜。
笔者认为,学生应有权利自主选择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不允许用詩答卷,那对于擅长此类表达方式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且不合理的情形。“除非是你自己愿意尝试,但如果我告诉你别做,你就不会尝试。”这种看待情况似乎过于主观。但无论如何,是否允许写詩并不会影响考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有些省份,如广东、安徽2009年的考试题目,并未出现这样的限制,但大多数考生仍然坚持写他们能够掌握的小说、议论文等,而不是更复杂、高度抽象的事物,比如散文,更别提那些难以驾驭的心境深沉、高雅优美的古典名著了。这说明,如果没有明确禁止,大部分人都会遵循既有的规则,从而失去了探索其他形式创造力的机会。而这其实是一种畏惧创新、害怕失败的心态——因为一旦尝试失误,就可能导致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因此,无论困难与琐碎,它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我们的语言教育又是一个开放的大门。现在,在北京市高考作文中放开了对“微作文中的‘不能写成’条款”,这意味着终于可以接受并享受那颗被视为禁果般珍贵的地位。在偷吃禁果之前,我们一直住在伊甸园里,没有善恶之分,没有羞耻感;但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时,他们才真正地成为人类。同样地,当我们接受了那个曾经被排斥掉的声音——音乐——我们的生命才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全面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