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的追求与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相结合探索物品装饰之道
李振明每当有客人步入他的画廊,欣赏他精心装裱的字画,他的第一句话从不提及价格,而是向他们讲述着装裱的历史与工艺。对于他而言,自己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之道,更是一门悠久传承的艺术。在李振明看来,每一位将字画带至他的画廊的人,都对那幅字画怀有一份深厚的情感,“若无其事地让你去裱”,便说明了这份感情的重要性。
无论是名家之作还是业余人士的手笔,只要是让他处理过,他都会双手捏住字画两侧,在桌面上轻巧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详细解释如何进行装饰,以及最终效果将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机器化 装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对于李振明来说,传统手工装裱虽然耗时更长,但它能赋予一幅作品一种独有的魅力,那种“人情味”。
据说,有一次,一位顾客带着十年前由李振明为她所做的一幅作品回来,说是在家中翻找时偶然发现,让她回忆起了许多往事,感到非常温馨。那次,她还带来了几张旧作品希望都能重新 装饰起来留作纪念。而且,这正体现了手工 装饰的一个优点,即能够保存得更久,对于回忆具有意义;相比之下,机器 装饰后就无法改变。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致力于手工 装饰超过21年,并且经历了从山东到石家庄的地方迁移。他坚信,这门技艺越干越深:“一般书法也看不出来,但要真想把名家的书法好好包起来,你没点书法底子可行。”因此,无论何种书法作品,要在包装前首先理解其色彩、光影以及特点,还需与作者交流,看看对方有什么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包装后更好地展示这幅作品价值。
其实,从业人员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没有规定必须懂得书法,也没有要求与作者交流,只需能把文字美丽地呈现即可。但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次和朋友一起欣赏刚刚完美包好的文字美术品互相品评,便成了一件既有趣又令人享受的事情。这就是那种心态,使得一个优秀的手工师傅能够发挥出最高水平。
然而,要给一幅老旧文字美术品重新进行包装是一个极为耗时耗力的过程。“如果文字破损严重的话,你就要站立几个小时,一一点点修补并打理”,一个活下来两个腿完全失去了感觉。由于对这些细节和艺术品研究上的投入,让李振明结交了一批著名艺术大师,其中包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
通过为梁岩先生重新打理一副旧图像开始,他们建立了联系。那是一张钟馗画像,由梁岩弟弟带来询问是否可以重新制作。当时那副画像已无法挂起,因为纸张上出现多处折痕和污渍。经过整整4天时间的努力,将这副图片逐渐修复并再次打理,使得原本破败不堪的小小遗迹变身为新的生命样貌,不禁使我感到激动至极。当新鲜打理后的图像展现在我眼前,我知道这是个难以忘怀的事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那些珍贵而脆弱的声音,是为了确保它们不会消逝掉,而是在我们忙碌生活中被忽视的时候,被发现被珍爱——被永远记住。我相信这是真正的大智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心灵财富。
“古迹重勾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谚语表达的是对任何形式修复或改造古代文化遗产或艺术品,就像是给病患治疗一样,如果操作得当,可以使其焕发新生;反之,则可能加速它们走向消亡。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那些懂得如何合适地处理这些宝贵物质的人,他们掌握着保护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即使这个技能并不总是得到公众认同或者经济报酬。而对于那些热衷于学习各种技艺,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不同的材料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人来说,这样的挑战简直太诱惑人了!他们总是在寻求新的挑战、新知识、新技术,以扩充自己的专业技能库,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是这种职业选择所蕴含的问题意识,它吸引着很多追求卓越者加入这个行业,从而推动整个领域不断进步!
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的项目,当时我负责为省社科院夏教授的一套拓片进行全面维护。在那个项目中,我花费8个月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该任务上。我明白,无论何种情况下,都需要特别耐心和安静,因此白天通常不能进行这样的工作,只有夜晚店铺关门后,我才能专注于我的工作。经常连续工作通宵直到清晨,当最后完成拯救拓片系列版页并将它们编织成长36米长卷轴的时候,那种喜悦感仿佛快要溢出身体界限!
夏教授看到完好的版本之后露出了满足微笑,并表示:“您几乎成功地挽救了一段中国文化史!”作为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但又紧密连接我们的时代故事,它触动了我的灵魂。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支持,我们可能永远不会了解这些历史文件背后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就会随着岁月渐渐湮灭。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机会继续探索未知领域,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技艺,把过去沉睡在黑暗中的秘密揭示出来,以一种更加现代化方式展示给世界见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过去,不断更新我们的未来。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项目,比如设计博物馆空间布局方案、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经历过艰辛,但是只要有人仍然对这种古老技艺抱持兴趣,我就会继续保持这种态度。我梦想通过分享知识,与更多人合作,让大家都能享受到这一旅程中的乐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挑战,只要有人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方法。我很高兴看到,现在已经有一些年轻人的加入,他们正在学习这一流派,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独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