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融入美术教育自考的物品追求

  • 艺术展览
  • 2024年12月30日
  •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热情介绍,而非谈判价格。对于李振明而言,他所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手艺,更是一门承载着千年传统技艺的艺术。在他的看来,每位把字画带到他画廊的人都怀有深厚的情感,“没有特别意义的人也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地让你去裱。”因此,无论是名家字画还是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要被他选中,他都会双手捏着字画边缘,在桌面上缓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

将装裱艺术融入美术教育自考的物品追求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热情介绍,而非谈判价格。对于李振明而言,他所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手艺,更是一门承载着千年传统技艺的艺术。在他的看来,每位把字画带到他画廊的人都怀有深厚的情感,“没有特别意义的人也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地让你去裱。”因此,无论是名家字画还是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要被他选中,他都会双手捏着字画边缘,在桌面上缓缓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讲解自己如何装裱,以达到什么效果。

在李振明看来,机器装裱虽然快捷,但无法与传统手工技艺相比。“现在机器能做完一幅40分钟的事情,我们需要7天时间,这种长时间的沉浸,让一幅字画拥有独特感受。”这种人文关怀,是现代技术难以复制的。他回忆了一位曾经客户,她10年前就委托过他为她打造了几张图像,现在回来希望将旧时收藏再次变现。这一切都证明了手工技艺在保存和增添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在这行里积累了21年的经验,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认为越是在这行干得久,就越明白这一门学问之深。一般来说,只能通过了解书法、色彩、光影以及作者意图,才能真正把一幅名家的作品表达出来。而且,与作者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在装裱后更好地把它展示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古典文化品味提升,一些人开始重视原创和独特性的追求,这也推动了如李振明这样的专业人士更加珍贵。他们不仅懂得如何修补破损,还能够让缺失的地方重新完善,使整体风貌恢复原有的美丽。正是因为这些细心与专注,那些被遗忘或破损的历史文献,如夏教授那47张拓片,都能得到新的生命力。

当然,不同人的眼光和需求,也会影响到一个装饰师的心态。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一个老先生找到了他的店铺,并请他为自己的藏品进行重新包装。这时,那位先生竟然拿出了一个西安淘来的“古董”,并想让我帮忙给它做个框架。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伪劣货,便温和地拒绝道:“您知道吗,这其实是一件机械打印出来的手稿,没有什么文化价值可言。”

尽管生意艰苦,但即使面对挑战,李振明仍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去欣赏每一次制作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艺术体验。他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话正如同我对待每一件艺术品一样,无论是否经过修复,我总是尽我的最大努力,将它们变得既美观又有历史感。

2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我见证了一切,从最初的小小梦想成就到现在成为这个行业内知名人物。我记得2005年的一次特别任务,当时,我负责为省社科院夏教授的一幅岳飞写作诸葛亮出师表拓片进行重新包装。那是我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因为拓片本身已损坏严重,有一些甚至碎成了20几块。我花费8个月时间全力以赴,最终成功将那些断裂拼接完整,使那原本易碎的事物焕发新生,被誉为“文化宝库”的形象。我感到无比满足,因为我仿佛成功保护了一段历史,不只是简单地完成了一项工作。

今天,当人们看到那些经过精心维护后的古籍,他们的心中必定会涌现出敬畏之情。而我作为那个负责保养它们的人,我深知责任重大,同时也享受着那种来自于笔触之间、纸页间沟通的情谊。当某个人物再次走进我的世界,或许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手势,却蕴含着无数故事,它们穿梭于文字之间,与我们共同编织成永恒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