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尝试诗歌这颗禁果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中绘制比喻之图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篇章,解禁诗歌创作限制。自古以来,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写作要求中,有不少省市明确规定:“避免诗歌体裁”或“除非是诗歌”。这给人一种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和欣赏的国度。然而,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正是诗歌,最早的诗集《书经》记录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咏也能感悟其意境”,已经成为教育理念之一。可以说每个国人都具备成为一位优秀诗人的潜质。
然而,在高考中,学生们却被告诫远离此种表达方式。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这种所谓的“避免使用抒情体裁”问题涉及到评卷标准的问题。一些现代詩の創作技巧和選擇的情景都很独特,阅卷老师要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它的深意,难度极大。如果学生写了一首优美而又充满智慧的詩,却可能得到低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用詩作为答卷是不太合适。
然而,我认为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达自己应由学生自主决定。如果不允许用詩作为答卷的话,对于那些擅长以詩为媒介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公平且不合理,“除外”的观点显得过时、偏见。而且,说评价困难或许只是个人主观臆断之谈。对待詩歌评价往往陷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复杂境地。不过,无论是否允许写诗,都不会影响考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2009年广东、安徽省级考试试题,没有再出现类似的字眼。但绝大部分考生仍然习惯性地撰写能够掌握并驾驭的小说、议论文、记叙文,而散文则更是敬而远之何况那高难度如山的大型艺术作品——长篇小说?因为他们明白,即使稍有疏忽,也将面临失利。但事实证明,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会更加珍视这种自由,并因此产生更多创新性的作品。这对于提高考试中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
现在,在北京市举行的人民日报关于语文教学改革文章提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相信,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出更多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