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时尝试诗歌这颗艺术教育的禁果
北京2014年作文题引领微作文新风尚,解禁诗歌创作限制。自此,全国各地高考作文指南中,“不写诗”或“诗歌例外”的规定逐渐消失,这似乎颠覆了人们对我们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对诗歌缺乏理解、冷漠的时代。
然而事实上,我国文学之源头即为诗歌,《诗经》开启了文学史的序幕,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话语。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潜藏着成为一名伟大 poets 的潜能。
然而,在高考舞台上,学生们却被告知要远离这份本土文化根基。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这种“除外”规则背后隐藏着评卷标准的问题。现代诗的多样性和深邃意象使得阅卷老师面临挑战,即便学生创造了一篇杰出的作品,也可能因难以准确把握而低分。这在现有的高考体系下,被视为不太适宜采用这种形式回答问题。
然而我认为,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允许用 poem 作答,那对于那些擅长于此艺术形式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且不合理的情形。而将 “除非是其他类型” 规定置于众人之前,无异于向他们展示出一种轻蔑和偏见。
同样,对于评价难度这一点,我们应当保持谨慎。评价 poem 的过程容易陷入主观判断之中。但无论是否允许写 poem 作文,都不会影响到个人做出选择自由。
例如,在2009年的广东和安徽省考试卷中,并没有再次出现这样的规定,但绝大部分学生仍然遵循传统模式,以说明文、议论文或记叙文等为主,而避免尝试更复杂如散文、小说乃至 poetry 的尝试,更别提现代 poetry 了,因为他们明白,一旦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机遇。
因此,是否写 poem 应该由学子自己决定,只是因为阅卷老师能力不足而彻底排斥它显然是不够成熟的一种态度。这实际上是一种畏惧困难而退缩的心态。而开放 poetical expression 虽然繁琐但对于考生们表达自由与创新思维意义重大。
现在,北京市终于在高考作文中放宽了对 poem 的限制,有助于全面接受 poetical forms 在考试中的角色。在偷吃禁果之前,我们就像住在伊甸园里,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时,他们才真正变成了完整的人类。同样,在接纳了 poetical expressions 后,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探索语文学科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