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艺术品交易中心绘画艺术家的游戏场所
展览: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时间 —— 2018年11月9日至2019年2月24日 —— 广东艺术品交易中心
《睡眠时间》是比利时出生墨西哥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一系列超小幅油画,每一幅作品尺寸在11X15厘米左右,总共111幅,恰好占据广东艺术品交易中心五层空间。这111幅作品在艺术家中国首次大型个展《消耗》里并非最为人所知,但却蕴含着艺术家职业生涯“题眼”的重要意义。这些微型画作,以砖红色的底色和青绿色的情节背景为基调,反复描绘大人与孩童的游戏场景,以及超现实主义般的奇幻场面,偶尔还会出现手绘铅笔痕迹、拼贴图像等元素。他自1996年开始创作,这些作品不断地被重新覆盖或添加新的内容,每一次完成,就如同刻上了一段时间的印记。这是一组梦游者的记录,它们就像小巧精致的小故事,我们却无法从中读取一个完整的篇章。它们似乎没有深远的寓意,却又仿佛是艺术家本人的行为表演记录,比如我们看到孩子们倾洒颜料(《泄露》)、拖着绳子玩耍(《收藏家》)或围绕椅子嬉戏(《儿童游戏》)……有些显而易见,有些则让人产生联想,这批绘画因此成为了一系列作品的情境档案。
《环行绘画系列》 弗朗西斯·埃利斯 1997年 木面油画 6幅
《内蒙古系列》 弗朗西斯·埃利斯 2017年 布面木框油画 3幅
有人认为埃利斯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手工艺品,它们经常伴随着行为项目产生,与行为和录像相辅相成,不算是最核心呈现方式(通常表现为行为和录像)。然而,艺术家自己也透露:“绘画揭示了项目背后的寓意,并且它萌发之际潜能。” 比如早期两个项目《桥梁》(希望古巴和美国渔民用船只建起一座桥梁)以及《不要在到达河流之前过桥》(希望通过少年儿童游戏连接直布罗陀海峡),尽管这两项都失败了,但是在其结束后,埃利س做了大量的手稿图纸,并将其与视频一起展出。在这些图纸中,他探索了跨越大陆边界的人类尝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是否有跨越国界自由的问题。
随着他对社会参与性的探索与发展,大部分情况下他的工作还需要他人来实施,而他则成为“催化剂、中间人和协助者”。通过这种方式,他把握住了一种沟通无言群体想法最有效的手段——即使语言不通,也能以此传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创作过程,让我们对于那些看似疯狂但实际包含理性驱动力的行动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引发对社会背景等问题的思考。
《龙卷风》(视频截图) 弗朗西斯·埃利斯 2000-2010 给予我沉思,一种无法用言语捕捉到的意识状态,被带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意向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开始一种新的游戏。 《龙卷风》的后续作品,如同猿猴梳毛、人类梳头发、头发打结解结、龙卷风起止之间……经过1000多张素描之后,他制作出了一个16秒动画视频。他花费巨大的努力作为一种成本,也是一种消耗。而如果只有最后16秒动态展示,那么所有前置信息及不同项目间联系,将无从了解。
在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如2017年的《内蒙古系列》,由于对中国内蒙古的情况不熟悉,所以观察并描摹;这就是浮光掠影,又是一种游记。在上海第一次访问时,他留下了一些关于当地的小小油彩。在伊拉克项目期间,他利用绘画记录周遭环境。一开始恐惧,被文字和视觉所平息;阿富汗项目之后,他创作了一套关于写实场景加上彩条覆盖的大量画像,就像是混乱信息的一层遮蔽,或许是在说“我不知道,我也不能以眼前的模样呈现”,好像一种未确定之忧郁。
弗朗西丝·艾丽丝不是以再现或者象征著称,而是通过综合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事务的判断与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其参与性程度越高,其可表达性就越低。拥有建筑学背景的是他,对于抽象形式几乎信手拈来,但成为一名Painter不是他的目标。他崇拜的是Joseph Beuys或者Gordon Matta-Clark——那些使用身体活动去表达概念的人物。
虽然他的商业成功证明了观念艺人的胜果——即便他们最初可能只是因为复制放大别人的工作才获得初步成功——但同时也是对市场的一个挑战。他可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球上的游走者,用得来的钱支持自己的行为或录像。但正因如此,即使卓纳画廊总监Bellatrix Hubert说她不能正常拿到他的任何东西,她只能飞去见他,然后总会从包里掏出某件珍贵的事物给她,这样的传奇形象增添了更多神秘感,使得每个人都想要接触到那份不可预测甚至有些诡异的心灵世界。而且,因为没有受过长期训练,因此有一股天真原始味道,是文艺复兴前期那种粗犷质朴感觉,这也许正应验于"既做又没做,又没做又做"这样的哲学立论。此外,还有卡壳似的精妙状态,是揭示社会机制中的前进后退循环,以及普通人错位于其中的情况。这一切,让弗兰茨艾莉丝 的每个细节都能够迅速打动人,让人们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