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苏六朋文献鉴赏展顺德回响古今艺术之魂
清代画家苏六朋文献鉴赏展:揭秘岭南画坛“二苏”艺术成就与影响力
作为清朝晚期岭南画坛“二苏”之一的苏六朋,为何声名不显?今天再回顾梳理苏六朋的画作有何现实意义?正在广东顺德黄连画家艺术村展览馆举办的“苏六朋文献/鉴赏展暨苏六朋主题艺术名家公开课堂”正是希望解答这样的疑惑。
蘇六朋(1791-1862),字枕琴,廣東順德南水人,清代畫家,世人稱其與蘇仁山為「岭南畫壇二蘇」。蘇六朋最擅長人物畫,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風俗、平凡生活及傳說等。他筆下的小商販、賣藝的盲人等人物形象逼真,一嗔一喜一忧,或動或靜或憨,每個人的神情與心態均丝丝入扣,筆筆傳神,真實描繪出了當時社會日常生活的一切層面。
該展集中展示了蘇六朋生平藝術概論、近現代以來對於他重要權威文獻出版物,以及知名藏家的收藏作品與畫稿121幅以及順德美協藝術家的為他所做造像創作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書法院研究館員朱萬章受邀講授了《中國美術史視野中的蘇六朋》和《蘇六朋繪畫風格的解讀》兩堂公開課。
朱萬章認為,廣東語境是蘇 六蓬及其繪畫的一把雙刃劍。因在繪畫史中突出其廣東身份,用以顯示其地域文化與岭南特色,使之成為廣東繪畫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另一方面,由於如此,其在绘画史中往往被视为地域名家而忽略其在清代中晚期中国主流绘画中的突出地位,這也是 苏 六蓬的人物画与同时期其他画家的相比,其流播不广、影响受限的一个原因之所以成为这样,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聲譽直到今日才逐渐得到恢復的事实。
曾著有《 苏 六蓬 》、《 明 清 广 东 书 法 研 究 》 等书籍 的 朱 萬 章 可 以 说 是 对 苏 六 蓬 及 其 同 时 代 的 绘 帖 与 绘 师 有着深刻了解。他指出,由于他是一个职业绘师,这决定了他的绘品与文人绘不同,最主要体现在文人绷重闲情逸致、笔墨趣味,在图上流露出雅致情趣以及蕴含笔墨之外的情愫;而 苏 六 蓬 的 绣 繡 则 多 为 迎 合 社 会 需求,不仅在题材上甚至构图尺幅及色调等方面也受时尚或购采者喜恶而定,不免出现程式化趋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趋向自然决定了 苏 六 蓬 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对于苟蓮蓦的事迹逸闻趣事未能进入到绚丽繁复故事正史中,而此时离苟蓮蓦去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此時距離已故皇帝去世更久远,而那份遗忘则伴随着岁月沉淀,将会让许多关于苟麗瑩的事情变得模糊不明,无从探索。在二十世纪初,《顺德县续志》的修订才使这种局面得到改观,而此时离 苏 SixianPeng 去世已经有一段相当长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对待历史记载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那些似乎早已尘封的问题和事件,让更多宝贵信息得以浮现出来。
從美學史觀點來看,朱万章表示,《這些都是對我們理解歷史記錄具有深遠意義》,因为它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過去,並且給予我們一個機會來更好地理解並保存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它們還提醒我們,即便是在過去某些時間裡,被忽略或者被遺忘的事情,也值得我們現在進行調查和研究,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部獨特歷史文件,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歷史故事。我們應該通過教育和公共活動將這些故事帶給公眾,我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分享相關資訊,我們可以組織旅遊團隊前往參觀相關古蹟,這樣才能真正保留並傳承下去。我想,如果我能活到那個時代,那麼我會毫無保留地投身其中,因為我知道,那是我生命中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之一。”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五月廿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