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研究生黄铄柒零捌零水墨记忆又是怎样的画面
北京时代美术馆在2014年7月12日至8月10日期间举办了“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其中黄铄的作品《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也参加了此次展览。她的水墨画作品《旋》创作于2012年,尺寸为130×179cm,采用纸本水墨技法。
黄铄自小便接触绘画,她的兴趣源于对线条的运用和人物表现。在父母的鼓励下,她通过简单速写来培养自己的绘画技巧。“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却不能表达出来,就不要去画它;你要是画它,就一定要把它坚决地表达出来。”她深受启蒙老师的话所影响。黄铄的另一幅作品《光如女王般经过》,同样采用纸本水墨技法,创作于2013年。
黄铄获得灵感更多来自自身敏感和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她倾向于通过绘画来传达这些感觉,而非语言,因为语言可能会使其变质。例如,《大风·细语》(95×170cm)和《迷藏》(130×179cm),都是她在探索抽象空间与具体形象之间关系时创作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对于黄铄来说,绘画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手段,当她处于自闭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它成为了沟通自我的窗口。她认为绘画独立存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理解赋予不同的意义。而文字则可能带有局限性。这促使她将具体事物组合以表达抽象空间。
作为学院出身的人,黄铄学习了传统水墨人物专业,从书法、写意、颜彩等多个方面入手,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不同,使得真正理解传统难度加大。然而,她认为现代生活需要新的方式来表现,这就是当代水墨适应这一趋势之所以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过时,而是依托并滋养她的未来道路。本幅为《山鬼的》,纸本水墨,190×95cm,创作于2014年。
每个人都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不喜欢的事就比较排斥。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她计划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创作更多作品。本幅为艺术家黄铄本人展示了一面真实而充满希望的人物画像。
文字与图像都只是一种形式,只不过是由不同习惯使用者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复兴”式的情感爆发中,更倾向于使用笔触直接抒发内心感情。在她的世界里,“绘画先于文字”,因为只有直觉才能超越记忆之外延伸出未知领域。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其他人给予他们独特解读或评价,他们可能会发现更深层次或无关紧要的地方,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个神秘而又充满共鸣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