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实质内涵如何识别化石收藏中的七大造假手法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化石收藏爱好者,他们带着自己的珍藏前来请专家鉴定。然而,专家们发现不少人被骗过,这让大家意识到随着化石价值的提升,造假也变得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避免受骗呢?在这次大会上,不仅有专家们对已有的化石进行鉴定,还教会了大家辨别真伪的技巧。
很多人认为“假”就是人为制造,但实际上大自然也有时能够制造出类似的假象。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有一块被认定为假化石,它看起来就像有清晰植物花纹,却是由地下水带来的矿物质沉积形成。这说明,“纯天然”的假化石可能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如地下水渗透、岩层面或缝隙中的凝结,以及炽热矿物流体在冰冷岩层面的凝固。
这些“天然”型的假化石很容易迷惑人,因为它们较为常见,比如树枝状断口等。而市面上的造假手法则更加多样和高超,有铸模、雕刻、上色、移花接木、碾碎骨粉重新做骨骼以及绘画和真伪混搭等七大手法。在这七种方法中,将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生物的部分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人工制作出的“真假参半”的最难识别,其目的是提高完整度。
由于贵州龙、鱼类、三叶虫及恐龙蛋等类型的手工艺品比较集中,因此当遇到这样的案例时要格外小心观察,以免上当受骗。收藏与鉴定的过程需要深厚的地质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辨别出真正的化石特征,并区分它与其他无机产物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