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分类如何收藏化石认清七大手法造假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热衷于化石收藏的人士,他们带着自己珍贵的化石物品前来寻求专家的鉴定。然而,这次大会也揭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许多被认为是真实的化石实际上是经过精心伪造的。
人们往往以为所有假化石都是人为制造,但事实上,大自然也能创造出看似真实但其实是假象的情况。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的一块所谓“植物花纹”出现的假化石中,专家们发现其缺少了植物应有的结构,其花纹并非由植物本身形成,而是在岩石表面通过地下水沉积矿物质而成。这就意味着,即使是看起来纯粹天然的“假”化石,其背后也有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大自然过程。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由于高温矿物流体在冷冻岩层凝固而形成类似化石印记或结构,这样的“纯天然”假化石同样容易误导不熟悉这种现象的人们。这些常见类型包括树枝状断口、菊花状结构等。
至于市面上的真正手法则更加多样和精细。专家指出,有七种主要的手法被用来进行造假:铸模、雕刻、上色、移花接木、碾碎骨粉重新制作骨骼,以及绘画与真相交织。最难以识别的是那些将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生物的部分拼接成一个完整“新”的 化 石,同时在破损处进行修补,以增加整体完整度。而这些手法尤其集中在一些稀有且受欢迎的地质标本,如龙类和鱼类遗迹,以及蜻蜓、三叶虫和恐龙蛋等。
因此,对于想要收藏并辨别真伪的人来说,必须具备强大的古生物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区分何为真正意义上的化石——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生命遗体或痕迹,并具有明确生命特征,如形态、构造以及有机化学成分。此外,不可忽视那些虽然形态像但未必包含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地层产物,比如矿质结核或者硬锰矿沉淀(称作树枝状)。
总之,对于追求高质量收藏品而不愿意受到欺骗的人来说,要严格审视每一件所谓“珍品”,从了解基本原理开始,再逐步深入到具体操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辨认能力,使得收藏成为既愉快又安全的一项活动。(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