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如同台北双年展的开幕正式揭开了其在数字世界中的画布

  • 艺术展览
  • 2025年02月02日
  • 在数字世界的画布上,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悄然开启了其创新的篇章。2018年11月17日,台北双年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场盛会汇集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42位参展者的精彩作品,与之并行的是一系列深度论坛活动,探讨包括“公民权自然化”和“化边界”等议题。 策展人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构想了一幅名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大图景

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如同台北双年展的开幕正式揭开了其在数字世界中的画布

在数字世界的画布上,虚拟艺术品交易平台悄然开启了其创新的篇章。2018年11月17日,台北双年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场盛会汇集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42位参展者的精彩作品,与之并行的是一系列深度论坛活动,探讨包括“公民权自然化”和“化边界”等议题。

策展人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构想了一幅名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大图景。这次双年展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审视,更是一个社会实验的平台,它致力于建立持久、社群取向、由下而上的协同作用,以及跨学科的讨论与全新可能。

参展名单中包含了多元化的艺术家、非营利组织(NGO)、社会运动人士(activist)、影像工作者和建筑师,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探索人类与环境之间紧密相联的生态系统结构。策划过程中,两位策展人采取“创意实践者”特质定义每位参展者与团队,从而挑选出最终的参展计画。

作品触及多个议题,如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的冲击、土地及空气污染以及气候及环境变迁等。在这片展示空间里,不同的声音交织成一张丰富多彩的地图,让观众得以在其中寻找答案,并启发他们未来寻求更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看法与解决方案。

其中,有几件作品值得特别提及。一款由隆萨克.阿努瓦特菲蒙创作的地球土丘装置《人类世》(2018),通过使用受污染土壤反映了土地伦理与人类道德的问题;区秀诒则用她的三频道录像装置《椰林、槟城艷與情报员の生死恋情:一次放送計畫》(2018),讲述殖民地背景下的消失的情报员和槟城艷“生死恋情”,模仿1935年的博览会南方馆,以仿真橡胶林展示当时马来西亚面貌;范钦慧则规划了一场圆山徒步导聆活动,让参与者体验自然声景保护价值;林从欣关注植物如何参与人类生活,她们用甘蔗、大蒜和有毒植物组合成植被装置《字花》(2018);薇薇安.苏特则将四季更迭及其感受融入到她绘制拉拉山茶园风光中的绘画系列中。

此外,还有一项名为菌丝网络社会(MNS)的艺术家集体计划,将真菌细胞线状网络模型带到了台北双年展,以传递讯息能力和共生的行为进行展示。此外,由亨利克.赫肯森制作的大型倒挂树木雕塑《颠倒の树》也引起了观众广泛关注,该雕塑实验性地表现了树木转换为雕塑,以及它所处环境弱势状态的事实。

最后,一些实地走读活动也将在12月举行,其中包括走读剑潭山步道及圆山水神社以及其他几个地点,以促进人们对于美丽风光的人文之美产生共鸣,并激发更多关于环保问题的心灵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