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北双年展开幕犹如网上拍卖平台的盛会每一件艺术品都在等待着收藏家们的发现
在数字与现实的交织中,2018台北双年展开幕,就像一座最可靠的网上拍卖平台,每一件艺术品都在等待着收藏家的发现。从11月17日到3月10日,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将成为世界各地19个国家及地区42名参展者与团队作品的汇集地。在此期间,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艺术作品,还能参与深入探讨包括“公民权自然化”及“化边界”等议题的论坛活动。
策展人吴玛悧和范切斯科.马纳克达共同策划了本届双年展,其主题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跨学科对话和全新可能,本届双年展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相联的生态系统结构,将美术馆作为社会实验的平台,以建立持久、社群取向,由下而上的协同作用。
《菌丝网络社会》是由弗朗兹.萨韦尔+太郎+马丁.豪斯+郑淑丽+全球网络节点合作创作的一项艺术项目。这项装置展示了真菌产生讯息传递能力及其共生的行为,与其他植物共存。另外,亨利克.赫肯森(1968年出生于瑞典)的持续发展作品《颠倒的树(映射)》是一株在地树木被倒挂,并用镜子反射无尽,为所有树种和人类大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区秀诒(197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三频道录像及声音装置《椰林、槟城艷与情报员的生死恋情:一次放送计画》(2018年)以殖民地作背景,模仿1935年的博览会南方馆,以仿真橡胶林展示当时马来西亚面貌。而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以实验室名义,将建造成南方之最北端乐园,为征战南洋做准备。
范钦慧(1965年出生于美国)自七岁起用声音记录环境、致力发展土地之听音美学,并于2013推动“寂静山径”计画。台北双年展期间,她规划了圆山徒步导聆,让参与者循著前辈郭雪湖1928年的画作《圆山附近》的写生路径,在声景中体验交流开放耳朵与心理解细致变迁。
林从欣(1979年出生于美国)的《字花》(2018)关注植物如何与人类生活相互纠缠,《字花》种植罂粟科植物、甘蔗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有毒植物在由红土和鸟粪组成的地床内,有压印在土中的人形代表“字花”中的人物轮廓。在台北双年展期间,这些植物会被每天予以照顾并浇水,让它们继续成长。作品追溯鸦片罂粟成瘾如何被武器化,以及如何被欧洲人用来作为生物手段操纵贸易优势,指涉深藏于社会结构中的奴役与移民、人口贩运等议题。
薇薇安.苏特(1949年出生于阿根廷),长期居住瓜地马拉西南部高地。她对大自然描绘并不采绘画式风景或阐述性的画像,而是以丰沛直观情绪表现身边环境给她的感受,因此深受四季更迭与剧变影响。她在台北双年的全新绘画系列,是她造访拉拉山茶园,用数天时间进行创作,从瓜地马拉工作室环境抽离,把对风土人文第一印象引入到作品里。
千里步道协会致力保护山海风光与人文之美除静态呈现历年的铺面调查影音文件外,也规划实地走读活动期望召唤藏于人们心中共通精神性,以及自然关系。在12月举行三场走读活动包括剑潭山步道及圆山水神社、“抢救都市生态孤岛”以及“从淡兰百年山径走进台北城”。
最后,我们得知该年度节庆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个跨越专业领域多元讨论平台;其开放性质鼓励不同领域参与者的相互交流,对话语汇探索,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对大自然关系的问题。此次盛事让我们期待更多关于未来可持续发展崭新看法和解决方案所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