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不足如何识别化石收藏中的七大造假手法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热衷于化石收藏的人士,他们带着自己珍贵的化石物品前来寻求专家的鉴定。然而,专家们在鉴定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人被骗子欺骗,这让大家意识到随着化石市场的繁荣,其造假也日益猖獗。为了防止被骗,我们需要学会辨别真伪。
许多人认为一提到“假”的话题,就一定是人为制造,但事实上,大自然也能创造出令人迷惑的假象。在南京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里,一块看似清晰有植物花纹的化石,被认定为“纯天然”假化石。这块岩石缺乏植物应有的结构,其花纹是由于地下水流动时带来的矿物沉积形成,这种情况下,只有资深专家才能识别出来。
因此,不要把“假”等同于人类制造,而应该认识到大自然也有其鬼斧神工的一面,“纯天然”假化石可能是由地下水渗透和凝结形成,或是因为高温矿物流体在冷硬岩层中凝固而成。这种类型的假冒产品非常常见,如树枝状断口、贝壳状断口等。
市面上的造假手法更是多样,不仅限于铸模、雕刻、上色、移花接木,还包括将不同个体或不同生物的骨骼拼接起来,以及对破损真实骨骼进行修复,以增加完整度。而最难以识别的是那些混合了真实与虚构部分的手工制作出的“半真半伪”的商品,它们通常会通过巧妙拼接来提高整体价值。
这些手法集中在一些稀有的生物如龙类鱼类蜻蜓鹦鹉嘴龙、三叶虫恐龙蛋等领域,对于这些特殊类型需格外警觉,以免受骗。此外,无论如何,都必须具备强大的古生物专业知识,因为辨别真伪首先要知道什么才算得上是一块真正的地质历史时代遗留下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它必须具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和内部结构,同时还需反映出生命活动所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