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的化石收藏识别七大造假手法

  • 艺术展览
  • 2025年02月02日
  •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业余化石收藏爱好者。会议上,不少人带着自己珍贵的化石向专家求鉴,而专家们发现,有不少被骗的人,其实并非是完全人为造假。随着人们对化石价值的认可度提升,伪造和欺诈行为也越来越猖獗。这促使专家在现场进行真伪鉴定,并教授大家辨别假冒品的技巧。 很多人误以为所有假化石都是由人类手工制作出来的

艺术教育中的化石收藏识别七大造假手法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业余化石收藏爱好者。会议上,不少人带着自己珍贵的化石向专家求鉴,而专家们发现,有不少被骗的人,其实并非是完全人为造假。随着人们对化石价值的认可度提升,伪造和欺诈行为也越来越猖獗。这促使专家在现场进行真伪鉴定,并教授大家辨别假冒品的技巧。

很多人误以为所有假化石都是由人类手工制作出来的,但实际上自然界也有其独特的手法制造出看似真实但其实是假象的物体。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内,一块清秀透亮的地层样本被确认为是一块伪造而非真正的化石,这个“伪造”的过程是由于地下水流经岩层时携带矿物质沉积于岩石表面形成的一种现象,只有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才能识别出这一点。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假”并不总意味着“人为”,大自然同样能够创造出令人迷惑的事物。一些被认为是纯天然产物而实际上却是由地下水渗透、扩散、凝结形成的一些印记或结构,也可能构成类似于“原生态”或者“天然”的假想化石。而这种类型非常普遍,如树枝状断口、菊花状图案等,都可能误导无知者的眼光。

专家指出,当今市场上的多种高科技手段使得作假变得异常复杂,他们使用铸模雕刻、色彩涂抹甚至重新组装骨骼部分等七种不同的方法来制造错觉。其中最难以捉摸的是那些将不同来源甚至不同生物部件拼接成一个完整幻想出的虚构文明,并且在破损处补充新材料,使之看起来完美无瑕,即便是在真实存在但受损过的地方添加更多细节也是如此,以此增加整个艺术品或文物作品中的价值和魅力。

这些手法往往集中在稀有动物如龙、鱼类、蜻蜓以及恐龙蛋等领域,为了避免成为受害者,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一个角落与细节。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或收藏爱好者,就必须具备深厚的地质知识基础,因为这涉及到对各种生命形式遗留下来的痕迹及其化学组成具有敏锐直觉,以及对于地层中大量微小变化有极其精确的心理感应能力。此外,对于那些没有生命特征(形状结构纹饰)和化学成分,只能反映某些物理作用影响的情况(如矿床结核),我们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化石。(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