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的归纳与演绎张晓刚夜绘艺术探究
《群体心理的演绎与归纳:张晓刚夜绘艺术探究》
在张晓刚的夜绘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群体心理表现,这种表现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深刻揭示了特定群体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1981年至今的大量作品表明,张晓刚是一位深入探索人性奥秘的艺术家。他说:“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挖掘内心的感受。我不像表现主义那样肆意洒脱,也做不到观念艺术那么高冷,我总感觉就像是一条河,慢慢地流就流成了这样。”
《血缘-大家庭》是他1998年的代表作。这幅画使用了“千人一面、血脉相连”的图像,形象地归纳出了特定群体的心理特征。这类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历史长河中来比对,就越显得生动和准确。这种归纳所达到的准确度之高,让观看者在瞬间直观到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越是准确,就越是生动。
观看者应会感到文化反刍,因人而异、因时而动,但都是被这前所未有的图像启动、照亮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反刍,多少有些类似画中的光斑,大小不一、现状各异,颤动在一个个面孔上。
人是文化的容器、制度的产物。被直观表达出来的是这一特定群体的心理状态。未表达的是这种状态的背景——这种美学尺度拿捏能引发更开放思维。当局者迷,只有国际视野才能清晰感知到差异化的心理状态;只有对当代文明了解才能深入把握这一差异。
张晓刚通过实地写生和阅读假想,对汉族人的生活进行了苦苦追寻和憧憬。在他的《草原》系列、《圭山》系列、《幽灵》系列、《遗梦集》系列里,他生命本能在文化迷宫中翻腾奔突着,不断无功而返,不是躁动就是焦虑。但波折越多,对生命意义渴慕越强,对理想与现实间差距认识也越深刻。
从1989年开始,他进入了“个体心理学”阶段,将注意力转向正视自己。在《黑色三部曲》、《重复空间》、《夜》,忧郁沉闷孤独个体躲在逼仄斗室寻觅精神出口,无眠困扰白日迷梦联翩。他辗转反侧,在单打独斗中不断碰壁,但偶尔捕捉到一丝光线赶紧连通心中的灵犀重新出发。
到了1992年,《创世篇:一个共和国诞生的诞生》的出现标志着痛苦心灵现实背景浮现在迷雾中。他发现自己的心理症候放在文化/制度背景考量,并用知识结构导航敏锐直觉。这时,他意识到,“中国个人历史就是国家历史”,他的心理与其生存直接关联,而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之外。
随后,他的一些作品,如《全家福1号》(1993)已经预示着他即将成为“群体心理学”艺术家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自传性的叙述,从私密的问题扩展开来,最终形成了一种普遍的人性认知——存在就是被感知,它不再假想彼岸,而是在此时此地日常生活中需要正视确认它,以当代文明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经验过滤提纯结晶……他从中学到了重要问题,然后逐渐扩展开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人类行为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