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佳士得为什么艺术家依旧执着于绘制肖像尽管相机已经成为主流而香港私人上门收购古董的热潮如同潮水般席

  • 艺术展览
  • 2025年02月18日
  • 在19世纪初,世界历史上首张照片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肖像艺术的面貌。贵族们不再依赖画家来为他们画像,而肖像画则从简单记录人的外观转变为深入探讨人性的作品。即使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艺术家们仍然坚持绘制人像,他们通过这幅幅画作反映内心、表达自我,也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回应。人像成为对人类本质的写照。在上海佳士得即将举办的20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中,将展出四件令人沉思的人像作品

上海佳士得为什么艺术家依旧执着于绘制肖像尽管相机已经成为主流而香港私人上门收购古董的热潮如同潮水般席

在19世纪初,世界历史上首张照片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肖像艺术的面貌。贵族们不再依赖画家来为他们画像,而肖像画则从简单记录人的外观转变为深入探讨人性的作品。即使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艺术家们仍然坚持绘制人像,他们通过这幅幅画作反映内心、表达自我,也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回应。人像成为对人类本质的写照。在上海佳士得即将举办的20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中,将展出四件令人沉思的人像作品,让我们从这些来自东方和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中窥见“最好时代,最坏时代”的痕迹。

毛焰《小林》:一位中国现代艺术家的静默肖像

毛焰(1968年生)以其独特的手法捕捉到朋友小林的心灵深处,这是他创作中的终极目标。他喜欢使用“虚静”这个词,它既有空旷,又有宁静。当他绘画时,他会尽量保持一种无色无味、无声无息的情感状态,以达到他的目的。

尽管人物形象被模糊,但小林身边的一缕青绿色的光线如同湖水般清澈,就像是隐喻着另一个世界。而他对这抹绿色的渴望却是不言而喻。这幅画中,小林站在一片灰色的背景之中,与伦勃朗笔下的光影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带有一种淡然与暧昧,不确定地开启了内向的自我对话。

喻红《迷夜》:探索生活与心理深度

喻红(1966年生)更关注于人的内心世界。她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描绘个体故事,从生活现实中发展出她独特的声音。她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幸福和痛苦的人类情感,她创造出了三联形式,以展示歌手私下与公众状态之间复杂关系。

在她的《迷夜》系列作品之一中,一名上海爵士歌手被描绘成焦虑、期待和不安的情景,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虽然无法看透每个人,但她更注重营造氛围,暗示丰富的情感网,却让人难以琢磨。

余友涵《啊!我们系列 No.13 避邪》:社会意识与审美交织

余友涵(1943年生)通过抽象方式并置具象图像,形成超现实拼贴场景。在她的社群里,“我们”既是一个个活跃个体,又是新时代普通见证者。在这个系列里,她选用平凡民众,而不是知名偶像,这些肖像是来源于朋友或家庭成员,也可能来自报纸或杂志图片。

她的作品维持了一定的距离,让人物显得陌生又熟悉。在《避邪》的背景是一座仿汉天禄石雕,这也是上海市民对于城市记忆的一个点醒,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中的瑞兽。这次拍卖还包括贝尔纳·布菲的小丑油彩画,为马戏团表演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