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何在仲星明谈苗绣收藏若我不收藏日本藏家岂不捷足先登
探索苗绣艺术背后的文化深度:从蚩尤的传说到非遗保护的现实
在我三十多年的收藏旅程中,我始终对苗族刺绣情有独钟。最初,是对其图案的迷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苗绣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古老的故事,连接着远古时代的先民——蚩尤。
据说,在无文字之时,苗族祖先将蚩尤及其事迹通过刺绣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刺绣作品不仅是美术品,更是民族记忆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炎帝与蚩尤之间激战九次、寸土难保的情形下,我们可以窥见他的英勇和智慧。而他对于农耕技术的大力促进,也让后世称赞他的贡献。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工作,我们必须反思当前的情况。许多传统技艺已经失传,而评选为非遗传承人的标准是否真的能体现出最需要保护的人?资金分配是否公平?保护方式是否恰当?
我们不能把这些手艺人“圈养起来”,只让他们表演作秀。这会削弱艺术生命力,使其失去生长土壤。现在,有些培训班试图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但这可能导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忘记,从而消解了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
真正关键的是创作时所需的心灵状态。当年人们为了祭祀而精心制作刺绣品,现在却变成了旅游商品,其情感基础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我们应该尊重并原汁原味地保存属于民族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了解、探索这种艺术语言背后的密码,以几千年的审美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我呼吁,让少数民族的手工艺被尊重,不当一般艺品,而应像带有过去创作者内心信仰那般珍贵。
绝不可用批量生产的手法处理这些“神品”。我坚决反对完全依赖数字技术制造新作品,因为这会扼杀年轻人创新能力。我更强调传统,并理解这些图案中的内涵,这样才能吸取其中优秀部分,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灵感,只有这样才真正尊重传统文化。
市面上出现了大量机器制成的仿真产品,对宣扬地方特色、推动旅游有一定好处。但它们缺乏感情,没有鲜活特色。我认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神品”并不在于大规模复制,而是在于个性化、高质量,以及它所代表的情感价值和历史意义。大批量生产降低了作品价值,使得它变得普遍又廉价。
我的愿望是无偿捐赠那些珍贵文物,如黔东南地区多种铜鼓,每个村庄只有一面,用以纪念重要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我希望至少能确保这些宝贵物件留在国内,不落入外国收藏家之手。如果能够无偿捐赠,将它们永久展览在博物馆,让更多人认识苗族刺绣及它背后的故事,便可实现中国传统苗族刺绣文化永恒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