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中铜的呈色如同晴朗的天气好钓翘嘴而红釉则如同绚烂的彩虹跨越阴雨
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像钓翘嘴一般,陶瓷中的“铜”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它不仅可以变成氧化亚铜,那种美丽的红色,就像春日里的樱花一样鲜艳;也能成为纯粹的铜,悬浮在釉中,与胶体状态下的金一同展现出不同的颜色。要使釉呈现这种红色的秘密,在于少量添加的铜——0.3%到0.5%,超过这个比例,它就像是火漆般混浊。而过量的铜,则可能导致釉变为黑色,或是形成特殊的褐斑青瓷。
在钧窑系统、明代霁红以及清代郎窑红等著名陶瓷中,“铜”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使用多量的铬,可以烧制出类似天目釉般深邃黑色的作品。此外,还有所谓“釉里红”,通过还原焰将图样绘制于釉下,再次施以还原焰,使其显现出独特之美。
科学家J.W.米勒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在郎窑中的牛血红釉,其微观结构分为五层:第一层无色或带绿色;第二层极薄;第三层厚度适中,是呈现主体红色的部分;第四层再次极薄,而第五层则是无色或带灰。这一切都与氧化铁和锡,以及火焰和空气之间化学反应息息相关。
米勒先生指出,即便 釉已完全熔融且重返冷却阶段,新空气进入时仍可重新氧化已经还原的一部分金属,这些细小变化共同塑造了那令人着迷的地表颜色。事实上,如果直接将已经被还原过一次而冷却后的材料再次加热至熔点,它会再次产生相同效果,从而证明这些过程并非单向不可逆转,而是一种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