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中的铜色如同夜空璀璨的星辰点缀在红釉之中如同绚烂的火焰在黑暗中闪耀

  • 艺术热点
  • 2025年02月23日
  • 在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中,“铜”的呈色及“红釉”,犹如夜空璀璨的星辰,点缀在黑暗之中。这种美丽的红色,是由氧化亚铜构成,它们呈现出一种十分细致的粒子,如同胶体,颜色与普通金属状态不同。例如,金原是金,但在呈胶体状态时因其粒子之大小而呈赤或紫色。 为了使釉现出红色的光芒,所需的铜量极为微小,最好的釉色通常出现在含铜0.3~0.5%时。当铜量超过这个分量,釉色便会变得混浊,如火漆一般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中的铜色如同夜空璀璨的星辰点缀在红釉之中如同绚烂的火焰在黑暗中闪耀

在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中,“铜”的呈色及“红釉”,犹如夜空璀璨的星辰,点缀在黑暗之中。这种美丽的红色,是由氧化亚铜构成,它们呈现出一种十分细致的粒子,如同胶体,颜色与普通金属状态不同。例如,金原是金,但在呈胶体状态时因其粒子之大小而呈赤或紫色。

为了使釉现出红色的光芒,所需的铜量极为微小,最好的釉色通常出现在含铜0.3~0.5%时。当铜量超过这个分量,釉色便会变得混浊,如火漆一般。如果放入10%左右的铜,则有可能变成黑色的褐斑青瓷。

用纯净的还原焰烧制出的红釉,有钧窑系统中的深紫色、明代的霁红以及清代郎窑中的牛血红等。而使用多量的铜,可以烧制出天目釉般黑色的釉面。此外,用还原焰绘制图样并将其烧入于釉下,即可形成“ 釉里红”。

关于 釉中所加的铜状态,一位著名陶瓷科学研究者J.W.米勒曾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在郎窑中的代表作品——牛血红,其表面具有强烈玻璃光泽,与人造宝石相似。这一层次共有五层:第一层无色或带绿;第二、三、四层分别为狭小和均匀分布的小颗粒;最后一层为无色的薄膜。每一层都反映了氧化过程及其对颜色的影响。

此外,当已经还原后的铋被骤冷却后失去再次变化时间,因此不再形成胶体结构。但若再次加热,使其溶融,那么仍然能够恢复原本颜色的特性。这一切都展示了氧气对于陶瓷颜色的至关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塑造艺术品上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