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制壶工艺一位陶艺家的瓷器鉴定之旅在紫砂之家

  • 艺术展览
  • 2025年03月03日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紫砂壶的成型工艺都有所变化。这些工艺不仅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的环境、窑炉的结构以及燃料等多种因素,这些外在条件都会在最终产品上留下时代特有的印记,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用来识别和断代的手段之一。 著名紫砂专家顾景舟先生曾经提到,“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匠人的制作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个人化的手法应用于壶嘴和壶把的设计上。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

紫砂壶的制壶工艺一位陶艺家的瓷器鉴定之旅在紫砂之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紫砂壶的成型工艺都有所变化。这些工艺不仅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的环境、窑炉的结构以及燃料等多种因素,这些外在条件都会在最终产品上留下时代特有的印记,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用来识别和断代的手段之一。

著名紫砂专家顾景舟先生曾经提到,“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匠人的制作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个人化的手法应用于壶嘴和壶把的设计上。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并对壶身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使得其表面变得光滑细腻,而此时期使用到的原料质地如同膏泥般细腻,器物内部外部都极为规整,同时手感也非常好。

金钟壶以优质黄龙山原矿紫泥全手工制作而闻名。

明代初期,制备紫砂壶主要依靠捏制技巧,内胎往往会出现掏空时捏出的指纹。而到了晚明,由大彬发明了木模制造技术,使得内壁上的指纹消失,但却留下竹刀刮削造成的小凸起痕迹。在接触处,如柄与壶身之间或盖与钮相连接的地方通常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处理接缝边缘,就会贴上柿蒂形状的地板泥片作为装饰。这也是最早的一种附加装饰形式。盖口和钮子之间也有类似的处理方式。此外,由于明代并非单独烧制紫砂,而是将其放入其他容器中一起烘焙,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从缸中飞洒过来的釉泪沾染在紫砂表面,也有可能因为火候不足导致气泡凸起,让整个表面显得凸凹不平。此外,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控制不当,导致无法完全烧结,因此一些紫砂品质疏松。

清朝期间制造出的紫砂茶具一般采用打泥片再镶嵌完成,因此它们具有均匀厚薄且精致高超的事实特征,其底部常见有放射状痕迹。同时,一些出色的陶艺家仍然坚持传统手法,以捏塑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炉火炖青(即通过长时间、高温炼烧使之达到一种特殊色泽)的境界,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清朝前期,大多数茶具只有一个孔洞;到了后期,则普遍出现多孔洞;至于清中叶之前的大部分茶具都是由人手直接制作完成,而到了清末则开始逐渐引入模具或者轳辘成型技术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