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探秘数据解析陶瓷之源
《北宋汝窑艺术探究:数据分析与历史考证》
[日期:2011-10-07]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冯汝嘉 [字体:大 中 小]
图14、北宋汝窑天青奁式炉 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藏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5.3公分 口径23.8公分
此香炉形式源於汉朝时期的青铜尊器或是战国时代漆器奁具。器身呈圆筒状,深壁直口,平底带三小蹄足。全器满施青釉,色泽浅蓝带灰,满布细密开片,底部有五枚支钉痕,露出香灰色胎底。器外壁周身饰弦纹三层,上下各两条,中间为四道。此类弦纹装饰常见於汉代类似的三足青铜器。实际用途有曰白酒,也有视之为香炉。
河南宝丰县出土的汝窑残片中,就有类似的器形同时带炫纹装饰。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抄录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时,张俊进贡南宋高宗的礼单。其中列於「汝窑瓷器」项下的作品即包含有洗、香炉、盒、奁等器形。大多数这类瓷件在当时属于皇家专用品,其制作精细程度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故宫有一件十分相似的汝窑奁,但其体型较小。在1935年,大卫德爵士承办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其中就包括了这一珍贵的古董陶瓷品。这件奁不仅展示了北宋时期陶瓷工艺的精湛,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回顾与赞扬。(冯汝嘉)
本文通过对一件十一世纪晚至十二世纪初期的大英博物馆收藏北宋风格天青釉奁式炉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这款烧制于河南省宝丰县的大理石地面上的小型木炭坩埚,其中之一就是以这种方式制造出来,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最后一次冰川周期末端,即约15000年前。当这些材料被挖掘并运送到生产地点后,它们需要经过严格的手续才能进入生产流程,而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上的不同变化。
对于这样的历史考证,我们还需要考虑到那时候的人们如何从自然资源中提取原料,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原料加工成最终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处理材料,还要解决技术问题,比如如何确保陶土保持湿润状态,以便形成想要得到的表面光滑度;又或者如何设计和制造更有效率的手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材料选择还是在工艺技巧上,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这些作品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怎样创造和使用物品,以及他们认为什么样的物品才是美好的代表。
总结来说,本文通过对一件典型北宋风格天青釉奁式炉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详尽介绍,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陶瓷艺术家的卓越技能,还揭示了一种独特文化传统和交流方式。本文希望能激发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之间联系的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期待能引起更多关于人类过去活动痕迹研究领域的问题讨论。(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