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推荐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第一届星云计划质流交迭

  • 艺术展览
  • 2024年10月21日
  • 展览名称: 第一届“星云计划”—— 质流交迭主办单位: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艺术指导:周力 刘可策展人:王易易 邓芷婷驻地艺术家:邓子军 王爽 孙明煜参展艺术家:蔡一翡 杜灼莹 甘露 龚胥耀 刘嘉宇 刘圣雨 刘诚歆 林铮 马雯怡 潘泽嘉 沈晓彤 松郎 伍聪 谢梓钰 袁泽强 张硕展览执行: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展览日期

展览推荐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第一届星云计划质流交迭

展览名称: 第一届“星云计划”—— 质流交迭
主办单位: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
艺术指导:周力 刘可
策展人:王易易 邓芷婷
驻地艺术家:邓子军 王爽 孙明煜
参展艺术家:蔡一翡 杜灼莹 甘露 龚胥耀 刘嘉宇 刘圣雨 刘诚歆 林铮 马雯怡 潘泽嘉 沈晓彤 松郎 伍聪 谢梓钰 袁泽强 张硕
展览执行: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
展览日期:2022年9月6日–10月6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南山区荔园路9号 GG创意社区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

“质流交迭”展览现场

星云(Nebula),星云是由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且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物质。本词汇对应于当下的大湾区,一方面大湾区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如巨型的行星系统。“星云”描绘了La Vie之上形成的一种汇聚之力,其中更会有部分小个体因为汇聚的“力量”而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巨星”。

“质流交迭”展览现场

“星云计划”是由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发起的年度青年艺术家计划,创作的年轻主力和中坚力量,真实代表了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创作的最新面貌,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艺术语言的新探索。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强强联合:以艺术的专业性为主导、以规模化为方向、以多线程的运作方式,聚焦大湾区艺术生态,以挖掘、推广青年艺术家为目的,推动一个丰富、充满活力的湾区当代艺术生态。在深圳这座永远向前奔突的城市里,LA VIE致力于共创精神的休憩社区与当代艺术发声现场,在人居尺度与惬意节奏以外,聚集青年精神依归。区别于惯常的“白盒子”展示空间,在原南星玻璃厂的后工业场域中,给予青年艺术家更具张力与能量的磁场。年度“星云计划”参展艺术家由学术委员会代表周力、刘可两位导师甄选,并选邀其中2-3位艺术家驻留创作,强调身体在地,精神在地的艺术创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更多的样式的奖项、触进跨界合作、探索多元版块。

“质流交迭”展览现场

“质流交迭”前言

“质流”指的是土壤溶液中养分随水流向根面的运动过程。在这里,我们借以形容大湾区的一种良性艺术生态: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们相互吸引,在湾区独特的流动性所作用下群聚于此。进一步来说,这里的“质”也对应“质量”,“流”也对应“流动”,两者都源于大湾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也造就了活动在湾区的艺术家个体,关注生活的本质,对自己创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不满足思路的自我闭环,追求创作的流动性。当他们形成社群时,彼此的理念在交互,创作在行动中迭代,形成一种新陈代谢的鲜活艺术生态。

驻地创作《对方二》,邓子军,综合材料、装置,2022,尺寸可变

驻地创作《此在》,孙明煜,2021,木材、镜子、网格布,尺寸可变

此次邀请了活跃于大湾区的19位青年艺术家蔡一翡、邓子军、杜灼莹、甘露、龚胥耀、刘嘉宇、刘圣雨、刘诚歆、林铮、马雯怡、潘泽嘉、沈晓彤、松郎、孙明煜、王爽,通过装置、影像、架上创作等多个维面的作品、驻地和参展两种方式,从“现象的质量”和“轻盈的流动”两个角度,展现湾区特色的、极具流动性的艺术生态圈。

驻地创作《身份识别》,王爽,铅笔、档案袋、交流永磁电机⻢达 、贴片拾音器、外扩设备、功放设备,2022

王爽 《波表系列02》 布面油画 30 × 40cm 2022

展览分为“现象的质量”和“流动的语言”两个篇章,“质量”,既是对物理“重量”的某方面描述,也是回应作品中观念层面的厚重感,形容思想在现象之下的沉淀。“流动”,指的是思维的轻盈和灵动,也是实践在媒介上的触感体现,形容创作过程中思维、手感的双向跃动。在具体创作之下,我们能看到艺术家对现象的追问,又或是对艺术本体语言的多元知觉。又或许,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长期的负重前行才是卸重后轻车熟路的前提,也是举重若轻的唯一可能。

第一篇章:现象的质量

艺术家作为活动的主体,将“自我”置身于一切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解构其中所遇的“现象”。对于他们而言,事件的本质和结果都不起主导作用,重要的反而是他们的创作意识,这就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之中对“预设”的悬置。

《车间一角》,林铮,2021,影像,08 分47 秒

《小贝贝,柔柔,没有名字,毛毛,小白,阿奇,没有名字,小咩,托帕,没有名字,大黄,大肚,熊熊,星星,大白,没有名字,小熊,沈二,毛毛,史迪奇,海月,fufu》,伍聪,装置,综合材料(布、铁支架、拍立得照片,灯),2022年,尺寸可变

《35度绿》 ,刘诚歆,2021,水泥、pvc、树脂,尺寸可变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质量”是“能量”的尺度。在运动过程之中,物体获得空间的能力就是“能量”,物体所蕴含的能量总和等于其质量。“重量感”或说物体惯性都是质量的某个外征,也就是“质量”自身的“现象”。这个区域的作品强调艺术创作之中的饱满重量感,又或说,它们是思想对现象“还原”之后的再沉淀。因此,在这里,“质量”作为被修饰的主体有许多方面的代指:在邓子军作品之中代指的是因“悬置”而产生的蓄能状态;在林铮作品之中代指的是与物质等重的、不可言明的、附生工业的情感;在刘诚歆作品之中代指的是规模的材料上轻重对比的关系;在孙明煜的作品之中代指的是对“空间关系”的注重;王爽作品之中代指的是一种对身份重要性的再认识;伍聪作品之中代表的是日常之中常被忽视的、环环相扣的链接密度;在谢梓钰作品之中代指的从想象中转化成的实体沉重感……尽管这种能量来自不同关系、为了不同目的,但它们始终处于能量蓄势而发的高密度状态。而“现象”作为“质量”的修饰,不仅是强调艺术创作内含的能量,也在强调艺术家对问题的纯粹思考。

《天空》袁泽强2018镜面玻璃,木梯400 x 58 x 11cm

《腹语者》(局部),谢梓钰,金属综合材料系列装置,2022

第二篇章:流动的语言

“流动的语言”指的是“艺术语言”的流传和变迁。艺术的基础是具体的物质生活,从中衍生而来的“语言”至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但因为它自身就是一个“变量”,所以我们需要顺着“语言”去感知它的表达内涵,在“游戏”中理解游戏。同时,也因为语言迭代需要流动性和丰富性,作为鲜明的个体,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

刘圣雨《山》影像、灯箱、摄影、书目 尺寸可变 2022

《爬墙虎》(局部),马雯怡,花泥,数量尺寸可变,2021

《平衡啊!Balance!》,蔡一翡,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22

在这里,“流动”的状态与非具体的“语言”都是对“轻”的回应,它首先表现在作品创作材料之上,这区间的作品大多以架上或影像的方式呈现,在“平面”里表达内容。其次,它包涵着两种轻盈而非固定的状态:如蔡一翡、刘圣雨、马雯怡、松郎、沈晓彤的作品,是对身体或说对有形的“悬置”,强调创作思维轻盈且流动的状态;杜灼莹、甘露、龚胥耀、刘嘉宇、潘泽嘉、袁泽强、张硕的作品,则是通过对“母题”的悬置,深化艺术本体语言在创作中的作用。前者是通过反抗自然或社会现实的“沉重”,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去表现生命所需的逆熵成长;后者则重视艺术创作的另外一种关系——非母题导向的创作或研究状态,通过技法和材料两个方面的实践,共同表现出一种轻盈、灵动的创作触感。两种关系在“流动的语言

《努斯与身体-02》 ,刘诚歆,2022,综合材料,172 x 245cm

《努斯与身体-SC》,刘诚歆,2022,不锈钢焊接,60 x 90 x 210cm

左:《右转》刘嘉宇2017布面丙烯 192 x 290cm

右:《吃金鱼 1》 甘露 2020木板丙烯280 x 220cm

《丽兹的梦》《11591》《12591》沈晓彤 布面油画

左:《围剿下的胜利》张硕2022布面油画 125 x 155cm

右:《重塑地表下的崩塌》张硕2022布面油画 125 x 155cm

《无题》龚胥耀 2022 布面油画 160 x 150cm

《20min57kg》 松郎2021 影像 20分钟

《2.8立方天空》,袁泽强,2021,灯箱,尺寸可变

《Pitpat-2》 杜灼莹2022灯箱装置 68 x 58 x 8cm

《绿椅子系列2》,沈晓彤,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