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古玩交易平台揭秘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频发原因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评论家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积累。现实中有许多评论家表面上看似专业,但实际上缺乏诚信和深度。一方面体现在生活中的言行不一,一方面则体现在学术上的理论与实际不符,使得“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概念式评论”等成为常态。
为何这样说呢?我们讲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很多评论家往往只沉迷于理论研究,没有进行过相关文艺实践,只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和评价,尤其是一些文字功底尚可但无创作经验的评论家,他们倚仗自己差强人意的文笔,对各种门类都敢评,但往往难以切中要害或云里雾里,让人不知所云;或者隔靴搔痒,难以触及问题核心。
当然,好文笔对于评论固然重要,但并非万能。在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领域千万不要乱评,因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相通性,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要做出深入、到位、精彩的评价,并非易事,稍不留心就会暴露肤浅甚至无知。
还有的一些评论家,在大道理上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满足于自我一知半解,用生搬硬套来应付,或在某些名词概念兜圈子做表面文章,却拿不出能够证明观点的实际案例,从而无法解决现实创作中的真正问题,这样的评价就像纸上谈兵一样毫无用处。
回到话语权建设,我们认为作为评论家,还应该注重对外传播自己的观点,要充分利用媒介有效传递声音。有些自诩为“著名”的人只是自命清高,其影响力仅限于他们所在的小圈子之内,大众几乎不知道他们,更少见到他们的作品,这又怎么叫“著名”呢?
此外,有些年轻人的行为更值得关注,他们虽然有学历,有眼光,有胆识,却容易走向格式化和程式化,也可能偏激发表一些不负责任或故作惊人的言论,以达到出名或吸引眼球。但这恰恰忽略了一个真正在场景中的职责与担当。而有些老年的朋友,则喜欢依赖陈旧认知,不愿更新视角,即使曾经发表过正确的话题却总爱复述,而忽视了持续性和时效性的重要性。在快速发展时代,每天新出现的问题、新现象、新形式、新挑战层出不穷,因此要求每位意见领袖必须具备新信息、新视野、新思维新理念,不然便会跟随潮流失步,最终导致滞后。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持续性的评价也不能称之为合格,以及没有时效性的评价同样如此,都不是真正批判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