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艺术品交易中心解密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频繁出现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作为评论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此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有些评论家虽然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表里不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与私下言行不符,这种做法难以获得公众的尊重。而在学术层面上,如果理论阐述与实际情况脱节,就容易陷入“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概念式评论”、“隔空式评论”的怪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之一是有些评论家只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了文艺创作方面的实践体验。他们可能仅凭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和评价问题,但往往无法深入到核心之处。这就是说,即便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也不能保证每个领域都能提出精辟见解。一旦超越自己熟悉范围,就容易显得肤浅或无知。
另外,一些人在大谈理念的时候口若悬河,但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他们满足于表面的了解,对一些名词概念进行生搬硬套,却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这类似于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案例来证明观点,只是空洞的话语。
对于如何提高话语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考虑,那就是有效利用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不断发表文章并加入相关社团组织并不等同于真正拥有话语权。有些人自称为“着名”的评论家,其影响力仅限于小圈子之内,外界几乎不知道他们,更少有人读过他们的作品。如果成为这种类型的人,不思进取,只图利益,便失去了成为真诚、专业评论家的资格。
最后,还有一些年轻人由于急功近利,以浮夸、偏激的手段吸引眼球或出名。但这恰恰违背了深入研究和持续贡献所需的心态——敬业、定力和脚踏实地。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每个行业都要求持久跟进新信息、新视野、新思维、新理念,而不是停留在陈旧观点之上。没有持续性和时效性的思考,便无法构建起真正的话语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