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市场上的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的艺术解读

  • 艺术展览
  • 2025年04月24日
  •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的立场是,作为评论家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积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实中有太多自称为评论家的个体,其言行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和言论不一致,表里不一;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他们的理论阐释与实际情境脱节,这导致了“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等问题频发。 为什么会这样呢

收藏品市场上的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的艺术解读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的立场是,作为评论家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积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实中有太多自称为评论家的个体,其言行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和言论不一致,表里不一;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他们的理论阐释与实际情境脱节,这导致了“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等问题频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许多评论家只沉迷于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实际操作。他们仅凭自己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不经历文艺创作便自信满满地评价各种门类,却往往无法触及要点,或云里雾里让人难以理解,或隔靴搔痒无法切中关键。虽然好的写作技巧对于评论很重要,但这并非万能。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乱评,只能暴露其浅尝辄止或无知。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在讲述大道理时口若悬河,但面对具体问题却束手无策。他们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喜欢生搬硬套,或者在一些概念上兜圈子做表面文章,却没有提供证明观点的实际案例来解决真实创作中的问题,这样的评论就如同纸上谈兵。

回到话语权建设,我认为作为评论家,还应注重将观点有效传播到外界,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传递自己的声音。我见过很多自诩为“著名”的个人,不过是在一个小圈子内声名远扬,但外界的人几乎不知道他们,也很少看到他们的作品,这怎么能够叫做“著名”呢?

有些年轻的评论家虽然有学历、眼光和胆识,但也容易走格式化或程式化路线,或偏激,以出名或吸引眼球为目的而发表一些不负责任或故作惊人的言辞。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轻浮自傲。但真正高水平的批评必须敬业、定力、脚踏实地,没有半点躁动或轻狂。而有些老练的评论家,则倚老卖老、固步自封,用陈旧认识说事,却忽略了持续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因为时代发展太快,新的问题、新现象不断涌现,对此类新信息、新视野、新思维、新理念要求更高。不具备这些,便会跟不上时代,被动接受滞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