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启幕

  • 艺术资讯
  • 2024年07月02日
  • “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2024年5月30日于中国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由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主办,展出艺术家有溥心畬、黄君璧、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邵大箴、周思聪、刘丹、许仁龙、蔡国强、王天德、徐累、冯斌、方向、丘挺、毛东华及孙浩共18位艺术家。正如本次策展人于洋所述:“无论是在观念表达、题材选择

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启幕

“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2024年5月30日于中国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由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主办,展出艺术家有溥心畬、黄君璧、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邵大箴、周思聪、刘丹、许仁龙、蔡国强、王天德、徐累、冯斌、方向、丘挺、毛东华及孙浩共18位艺术家。正如本次策展人于洋所述:“无论是在观念表达、题材选择、媒材运用和技法拓展等方面,本次展览中的画作都展现出水墨艺术独特的包容性与延展性,呈现出现当代水墨艺术的风云际会,及其指向未来的当代价值。”展览启幕当天,著名艺术家靳尚谊参观了展览现场。

如果说传统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笔”与“墨”的表达,那么山水画则是承载这份灵魂最为重要的载体。山水画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与气韵。然而从20世纪初的辛亥起,“”两字开始波及中华大地上的各个领域,在一个不断听到“变法”、“变革”、“改良”,乃至“”的年代,这些词曾不断提醒着我们正在发生的民族危机,没有人能不焦虑如何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传统中国绘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也悄然而至。“改良中国画”的口号在1917年被正式提出。自此,传统中国绘画自此开始了缓慢、坚决,而又不可逆转的变化。

“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溥心畲的纸本水墨,而最新的创作则可以推近至2022年。如果继续略加统计,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涵盖了近百年。也就是说,我们能在展览中观察到过去百年之中,中国艺术家们各自对于水墨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因而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样本:中国水墨艺术是如何一步步从传统书画,经过漫长而坎坷的探索,从而一步步走向了当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们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从而摸索出水墨艺术语言的现代性转换?这无疑会是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惊喜的发现之路。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至今,不同于旅居海外的艺术们的水墨探索,中国的水墨绘画发展还历经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即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中国画历经了近代以来最为严苛的新中国画“”;而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又让中国画在面临大规模的西方技法和观念的冲击,从而让中国画又演变出“新文人画”乃至“实验水墨”的新面貌。20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学者吕澎曾说: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水墨或中国画的问题,实际上是文明之间的关系与未来命运的问题。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个呈现了近百年水墨变化的现当代水墨艺术展时,当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水墨的关系?

“山峦墨章——现当代水墨艺术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中创作时间最早的是溥心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纸本水墨《红梅》与《山水》。辛亥后,溥心畲隐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余年,再迁居颐和园,专事绘画。溥心畲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作为正处于急速衰落中皇室的遗脉,溥心畲依恋传统的一切,清王朝的崩溃并未影响他对固有文化趣味的保留。一位保留了传统教养画家,在长年的避世生活中,可以说尽可能的保留了传统中国绘画中的明秀隽逸、雅致精谧。

溥心畬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画家的山水手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种大气清新的感觉满布画面,溥氏的笔法几全由此卷来。因此其所作山水被认为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斧劈皴的表现淋漓,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

溥心畬 山水 60X28.3cm 水墨纸本 私人收藏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傅申曾称其为“血战古人”;被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晚年创造出具有现代抽象性格又充满中国气派的泼墨泼彩。

本次展出了张大千两件60年代的绘画作品,正是他旅居海外时对于传统中国画色彩与线条的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改造。此时张大千的泼彩技法已日臻成熟,正是利用彩墨自然流淌渗化的特性,形成荷叶的叶面结构,一抹青翠流于纸上,正如美人的《翠佩珠裳》。而另一件《克密尔之柏》描绘的是张大千居住在美国蒙特利半岛一个精致海滨小镇中的古树,拥有倔曲古意的枝干,展现了异常强烈的视觉张力。这些张大千基于多年来对于中国古人绘画的传移摹写中,生发而来真正属于他自己个人风格的水墨创作。如果说60年代的泼墨实验还略显拘谨,展览中张大千70年代的泼墨作品《泼墨华苑渊茂图》则得以窥见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最早的破坏性实验。

張大千 克密爾之柏 69X138 設色紙本 1967 私人收藏

张大千 翠佩珠裳 97.6x62.3 设色纸本 1964 私人收藏

历来研究者们将溥心畲、张大千、黄君璧称为“渡海三家”,观看完溥心畲与张大千的绘画,我们能在展览中一睹黄君璧的创作。黄君璧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普通家庭,没有溥心畲的“旧王孙”情结和名士风度,也没有张大千风流高逸的仙豪之气,但其作品渴笔秃锋,苍苍茫茫,有巨然遗风,有评论者以“渊博温润,浑厚朴茂”相形容。实际上黄君璧早年学习过西画的经历有助于他对整体画面空间、气氛的把握,但处理手法微妙、隐秘而不留痕迹。与近代激进的革新派相比,黄君璧的个人面貌深藏于传统范式之中而展现出雄厚的传统功力,那种含蓄内敛、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是多数中国画改良派所不能及。

黄君璧 茂林风日好图 135X69cm 水墨纸本卷轴 私人收藏

黄君璧 夕归图 96.5X62.7 水墨纸本 私人收藏

同样创作于上世纪70、80年代,李可染则又呈现了与“渡海三家”不同面貌的“变”。如果说李可染在40年代的山水画作呈现线性笔墨结构,他50年代以后的作品,则由突出线性表达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并且,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展览中的李可染作品《雨后清音图》中得以窥得他成熟时期的水墨语言:满构图、浓黑笔墨的大面积使用、逆光趣味与西方技法的融入。实际上,李可染是在经历过中国画改造后,仍尽可能保持自己独立性,并成功摸索出自己水墨艺术语言的艺术家。

李可染 雨后清音图 137X77cm 水墨纸本 1973 私人收藏

吴冠中从20世纪70年代起兼事中国画创作。他用中国传统水墨表达现代精神,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本次展览中吴冠中的水墨《雁南飞之二》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吴冠中在技巧、章法上远离传统绘画形式,却能在精神生达到相通。

吴冠中 雁南飞之二 96x180cm 水墨设色宣纸 1990 私人收藏

周思聪曾师从画家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在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后,她早期的作品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自80年代起,周思聪致力于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吸收了油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等技巧。在本次展出作品中,更是大胆运用大面积水墨晕染造型,将水墨层层叠加技法融入到人物与荷花系列创作中,最终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水墨语言。

周思聪 秋林负薪图 88X350cm 水墨紙本 1992年 私人收藏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受到涌入西方的技法与观念影响如此之深,我们得以观察到无比丰富多元的发展路径。传统绘画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意?必然不存在于由上而下政策化的“中国画改造”中,也并非存于理论者对新词汇的创造中,只能存在于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的切身感知与长期实践当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传统的回望在同一时代多点发生或者相继出现,他们之间被赋予了相似的特征与共同的意义,他们的艺术实践也共同组成当下的水墨艺术面貌。

实际上,对于传统元素的放肆使用以及完全不予“尊重”的极端水墨实验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关注与影响,而表面的复古加上本质上的洋味,或猎奇性的对民族文化中古典与民间的搜求也显得浅白而缺乏灵性,那些符号性、样式性、刻意迎合民族趣味的做法也同样被时间淘汰,形式化的面对传统,水墨的现代性转换仅会流为口号。那么从艺术本体出发,从水墨的源流、技法乃至其中精神出发,对于传统水墨的当代转换才会有真正生命力。对此,本次展览中的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学中国画出身的徐累,曾于80年代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八五美术运动,其作品受到西方超现实主义和观念艺术的影响,从90年代起,徐累开始了其当代水墨的创新实践,本次展览中的《镜中的青花》正是他将中国传统工笔绘画向当代成功转型的样本之一,他将中国绘画中的传统空间赋予当代视角,并于传统东方美学当中凭添超现实意味,曾有学者评价:“徐累的艺术也许是中国画当代转型的真正开始,他的个人落点恰到好处地占据着历史和现代的临界线上”。

徐累 镜中的青花 87X95.5cm 纸本水墨1996 私人收藏

蔡国强以火药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制造出惊人的视觉效果同时,突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但烟花易逝,他使用火药来“作画”,利用这种方式的产生的线条,实际上从一个全新的途径——艺术观念——捕捉传统中国绘画的精神性。同年曾多年旅居海外的刘丹,则结合中国传统书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线性现实主义遗产的影响,衍生出其独特的当代水墨表现形式。上个世纪80年代,刘丹由石头的题材入手,笔墨如同“素描”一般,利用阴影塑造呈现体积感,并由此为切入点,探索山水画中的构图与运动,与此同时,在作品中构建与中国古代文人传统共振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

蔡国强 蜘蛛网绘图 - 2003 年大英博物馆 250 周年项目 300X400cm 紙本 2003 私人收藏

对于传统水墨画长久的临摹与体味贯彻于丘挺早年的水墨实践中,他的当下创作亦基于传统:“心与物感,物由心化”,丘挺重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描述的董源的绘画意境:“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更在意中国艺术中的从容优雅的格调和趣味。伴随着画家视觉经验的深入探索,他的创作灵感并不局限于东方或西方的艺术母题与精神,而在扎实的绘画功底之上,逐渐探寻“既自由又不逾规矩”的水墨实践。

邱挺 云山图 45×138cm 纸本水墨 2012 艺术家自藏

学术研讨会现场

更多展览嘉宾及现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