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王冬龄沟通传统与当代是枢纽中的枢纽

  • 艺术资讯
  • 2024年12月30日
  • 王冬龄是传统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也是极具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十年前,他在天津举办首次个展“古道边”,十年后,他再次来到天津,既是“津门问道”,更是“津门传道”。 10月26日,“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正式揭幕。该展由许江总策划,策展人高世名、邱志杰,学术主持范景中、寒碧,展览总监马驰、孟巍。 该展共展出王冬龄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既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书法作品与日课

邱志杰王冬龄沟通传统与当代是枢纽中的枢纽

王冬龄是传统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也是极具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十年前,他在天津举办首次个展“古道边”,十年后,他再次来到天津,既是“津门问道”,更是“津门传道”。

10月26日,“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正式揭幕。该展由许江总策划,策展人高世名、邱志杰,学术主持范景中、寒碧,展览总监马驰、孟巍。

该展共展出王冬龄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既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书法作品与日课,也有近年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艺术家6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书法创作实践。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开幕现场

王冬龄早年师从“当代草圣”林散之,80年代初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师从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等大师。多年来,他在各种书体、各种材料上勤勉书写,尤其在大字草书和现场书写上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标志性的书艺现场表演,更是一场以书法为载体的兴发感动的精神同游。此次展览中,他用红色颜料在透明的亚克力板上写下“动静乐寿”四个大字,向公众剖白笔墨与身体的关系,使人领略这位艺术大家深厚的功力与精绝的神采。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王冬龄表示他对天津有特别的感情,这里有敬仰的先贤和艺术挚友。因此他还专门创作了天津历史沿革以及天津近现代文化先贤梁启超、严复、李叔同、张伯苓的诗词。以及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了毛主席《黄鹤楼》巨幅楷书等作品。

中国文联、津门问道总策划许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致辞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许江强调,这是王冬龄带来的一场书法领域中传统与创新的全景汇报。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则表示,王冬龄的书法格局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大时代为他的思维和实践提供了时代变迁、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他也置身于时代,不负时代,以大书法的方式回应了时代形成的建树。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王冬龄不仅拓展了书法的书写媒介和书写场域,创造了丰富的书法语言与书法景观,更实现了从一位传统书家向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转变。

学术研讨会现场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专题研讨会由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范景中、寒碧与策展人邱志杰主持。与会的嘉宾学者围绕王冬龄60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并从“历史承担、现实关切与未来可能”,以及“天津文化性格的提炼”等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王冬龄的书法实践,精神性从具体的书写中抽象出来,带来的视觉体验,已不仅是观看,更是体验到了一种情境和情怀。

99艺术对话

邱志杰

邱志杰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策展人、艺术家

Q:

作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及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你如何看待此次展览?

邱志杰:

站在学院的角度,天津美院乃至天津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书画文脉,但如何从书画传统中走出一条当代道路,王冬龄的实践无疑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他是中国少有得到一代大师亲手点拨的书法家,同样也离不开他自己点滴苦功的积累,这种工作精神就像天津美院校训所说的“力学力行”,包括他在艺术上的创新等等,对年轻学子们来说是最好是思政课。

王冬龄60余年的实践,使他成为枢纽中的枢纽,是传统与当代书法的沟通者。在此意义上,他是当代书法的担当者。天津的文化性格在本质上是开放包容,天津有码头、有市井文化,是的实验场。此时推出这个展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的天津文化形成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Q:

作为策展人之一,在参与展览过程中有哪些碰撞和感触?

邱志杰:

在展览策划的半年多工作中,王冬龄一直念叨着“守正创新”,包括专门为这次展览书写的几件巨幅楷书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隶书作品。此外在展柜中的作品每一件都有草图,足见他把书写当做创作,前期经历了一定的构思和设计。作为一个从小临帖的书法家,他跟随时代语境的变化进入了全新的环境与创作理念,我认为他是中国书法界第一个产生如此鲜明意识的艺术家:他和时代、传统的关系,与自我个性的关系,乃至他和不同书写所在地的关系……都是在深思熟虑之下,看起来是表现主题的爆发,实则是深厚积淀的内在力量。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Q:

这次展览是王冬龄时隔十年第二次在天津举办个展,你是如何将天津的在地特色融入展览设计中?

邱志杰:

王冬龄十分自觉的做到了,包括他书写的“天津四贤”梁启超、严复、李叔同、张伯苓的四条屏,及传统文献中记载的,他写下的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天津”二字,是高世明出的主意。我和艺术家有着几十年的交情,在展览沟通中非常顺畅,自然会带出一种对天津的应答。

Q:

展览通过百件作品展现艺术家60年的艺术实践,您觉得颇具挑战的地方在哪里?

邱志杰:

挑战的地方首先是王冬龄的作品非常的多,怎么选;其次是天津书画界的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艺术家激进的“乱书”实验,在尺度上要拿捏得当。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Q:

展览在作品选择、展线设计与美术馆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邱志杰:

王冬龄接受过当代艺术的淘洗,他对各种装置化的展陈,相较于其他书法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在展览动线上,一进门先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王冬龄,是有点霸气也有点拙稚的几幅巨幅楷书。

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作为学习者的王冬龄,包括他16岁时隶书写的《礼器碑》,楷书写的《龙藏寺》,着重呈现他的临摹以及他和老师的关系,林散之、沙孟海、启功、陆俨少的题词一并展出。

第三个板块是他书写的极致与常态,以草书作品为主;最后一个板块是出走,他独创的“乱书”,为中国书法开辟了新道路。这个展厅绕回来,在展柜里又会看到他老老实实临摹的《龙藏寺》,达成了首尾相接,这一圈看下来着实荡气回肠。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Q:

你如何看待和评价王冬龄的书法艺术?

邱志杰:

这要放在世界当代艺术的背景来看,当代艺术对我来说,有很多书法家包括王冬龄在内,他们努力要把书法变成当代艺术,唯恐书法不当代。王冬龄的艺术实践,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每日自身打造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不可以转移的创意。好的艺术让人越来越强大,有一种连锁反应,像氢弹一路炸下去,炸出一个灿烂人生。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Q:

现场还有一个你亲摄的视频,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邱志杰:

2003年我以校友的身份拍摄中国美院75周年校庆的片子,其中一个地点是杭州。有一天拍王冬龄写《逍遥游》,晚上南山路下起雨来,他正在整理多年来的临摹,层层叠叠,就像一个反向的考古坑。这是每个中国书法家的状态,从里到外的那种强大。我觉得他是非常好的例子,像李可染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走进传统的深处;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去做一个创造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