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柠檬能量共艺联盟的自然时刻美术与网站相遇于大自然中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时代的生态,特别是在2023年2月25日,“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在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开幕之际,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如何以新的角度和姿态观察这个后疫情时代的自然?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简称“自然时刻-太原站”,由艺术家史健、城市插画师李丹、空间叙事者nimo、创意策划师马唏、摄影师一乙、声音艺术家徐斯韡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参与。该展览通过30余件艺术作品,利用视觉、文本、数字科技等多种形式,对“自然”这个主题进行了定义。
位于美术馆二层挑空圆形空间的装置作品《72》,以抗原试剂棉签为材料,象征着病激反应适应维度,也是过去三年的生活场景中,全人类群体经验的一个象征性锚点。它将生命转变与消亡,以及看似平静的坚韧,以诗性的手法重新书写了“抗疫”的经验文本,这是一件令人惊艳之处。
自灯塔空间相连的窄道进入第二空间,我们被沉重有如机械律动的声音包围,与枯黄落叶感官交织。这段旅程让人深思,或许在此间,每个观者都能找到自己的篇章。在环型观景台上,我发现自己被迫摒弃旁余想象,将焦点集中于当下深思或情绪内观。
《树说》作为一个情境体验装置,在知识生产地公共美术馆展示其表象,而不是郊外森林的情境中。当生态视觉发生地不再是近郊而是美术馆时,被困于系统内究竟是它们还是我们?与之对应的是史健油画《森林-系列4》,延伸了《树说》的创作意境,但更像是一个情感归逝出口,承载着呼吸留白和闲适遐想。
四楼展厅中的声画创作《听ting停》结合史健画作与徐斯韡收集的声音,将绘画意境延伸至听觉触感,用这件作品关联其他部分阐述里的作品,实现策展线索转承启,同时在和煦的情绪感知中,将观者带入科技与自然视角——技术化与后工业角度对自然景观凝视。此举探讨了数据处理机制对于认知维度清晰冷澈补充的问题,并预示着创作者态度暧昧——科技可以促成认知维度清晰但亦或成为认知障碍。
最后两部分里,不论是史健绘画还是一乙景观摄影,都分别从主客对象角度提供了对“景观”的不同的评判。乍看抽象构成,如无人机航拍的人工造物,却以天然唯美状态打破矛盾关系提示人类活动影响生存生态。而历史演变中的文明及生机不断翻新流转,此刻砖块指向人类历史所构筑生的文明形态,让我忍不住联想到俄罗斯伊丽萨维塔·科诺瓦洛娃(Elizaveta Konovalova)的《旧城》—用徒手收集而来的25,000块砖残片回溯德国汉堡市战争遗迹,并引发当前国际环境下的尴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