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批准的六个文交所中最珍贵的斯坦玉光是它的一抹光泽就能让乾隆爷都痴迷不已
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精美的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以惊人的924.64万元成交价被人们垂涎。更是有2009年秋拍时,清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白玉壶和白玉镶金嵌宝洗,在北京匡时和长风拍卖所分别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的大费用买家争相抢购。痕都斯坦玉,从古老的历史尘封中走来。
在中国悠久的玉器发展史上,清代无疑是中国玉器制作的一个高峰。在这期间,尤其是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对爱好玉石的热衷,不遗余力地提倡并收藏旧品、创作新品种,使得清代甚至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巅峰。此外,还引进了外域的一些独特艺术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来自印度北部地区——痕都斯坦的地标性物品。
那么什么又是这些名贵而神秘的“痕都斯坦”呢?据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内宫廷以及私人收藏中,就已经存有大量这种珍贵而罕见的“痕都斯坦”玉器。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至今仍找不到确切指向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
据专家考证,“痕都斯탄”的名字,是由乾隆亲自命名,他还撰写了一篇著名文章《天竺五印度考》来描述今天巴基斯坦一带所进贡来的这些奇妙作品。这份尊重与赞赏,使得这些异域风情及高超工艺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类奇迹般的手工艺才能赢得皇帝的心呢?一方面,这与它们在宫廷中的稀缺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宠妃香妃的情感故事紧密相连。当年的战争胜利,让更多来自西北边疆的地方提供了宝贵礼物,而为了讨回心爱之人的欢心,那些源自和田、叶尔羌等地进贡过来的珍宝自然成了御用的首选装饰品之一。
进入皇宫后,这些独特而华丽的“痕都斯特安”玉器很快就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心,并且他因为喜爱这些异域之美,对此情有独钟,诗文中赞不绝口。他曾说:“西昆率产玉良将出”,表达了对这一艺术形式极大的欣赏。而史料记载显示,从1768到1817近50年的时间里,每年春秋两季,都从新疆运送超过4000公斤以上等级和田石料,并设立专门仿制“西番作”的作坊,以传承那里的特殊技艺。不过由于制作过程耗费巨资且易损,所以在晚期便停止生产。
正如纪晓岚笔下的那样,“今琢玉之巧,以痊都会为第一”。虽然一般人认为它“器轻体薄,小巧玲珑,质地透明,纹饰隐起”,但实际上,它们背后的制造成本、工艺技巧,以及它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形成独特风格,却是一个充满谜团的事实。它们并不仅仅依赖于光滑或浮雕技术,而是一种结合细腻金丝线条勾勒图案,以及镶嵌各种玻璃、宝石或金属片以营造华丽效果的手法,这让它们显得既精致雅致,又生机勃勃。
从造型上看,这些作品多以橄榄式碗或杯子为主;纹饰则常见植物图案,如西方莲花或者绍良花图案。这也反映出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以及习俗特色对于作品设计上的直接影响。而他们通常选择纯色透明晶莹剔透的青白或白色大理石材质进行雕刻,与传统中国留皮杂色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他们不仅善于捕捉大自然生机,还通过多层浅浮雏形加强装饰效果,并采用五颜六色的镶嵌来营造更加华丽高贵的情感氛围,有时候甚至直接用金粉描绘图案,或使用不同的材料构建复杂纹样,如耳垂翻出双苞缀足砥粉承碎瓣拿等图片描述着这样一种美学趣味,也反映出了他们追求卓越手法和丰富想象力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