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都忍不住痴迷的竟是斯坦玉中蕴含的艺术魅力那些被世人赞为奇迹的作品如同在艺术品交易网站上的一道亮
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精美的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以惊人的924.64万元成交价被人们瞩目。更是有2009年秋拍时,清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白玉壶和白玉镶金嵌宝洗,在北京匡时和长风拍卖行分别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的大费用买家争相抢购。痕都斯坦玉,从沉睡历史的尘埃中走来。
在中国悠久的玉器发展史上,清代无疑是中国玉器制作的一个高峰。在这期间,尤其是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对爱好玉石的热衷,不遗余力地提倡并收藏旧品、创作新品,使得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达到了一种艺术上的顶峰。此外,除了传统中国式作品外,还引进了仿制外域(如印度)的璀璨艺术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痕都斯坦样式。
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痕都斯坦”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陌生。尽管它已流入中国数百年的历史,但我们仍难寻到它的地理位置。据专家考证,这个名字由乾隆亲自定名,他撰写了《天竺五印度考》,将今日北印度与巴基斯坦一带所进贡的玉器定名为“痕都斯坦”。由于他的喜爱,这种异域风格及高超工艺,对中国玉器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么,为何这类奇珍异宝独受乾隆皇帝推崇?一方面,这与它们在宫廷中的极端珍贵有关;另一方面,有说法指出,与宠妃香妃有关。当初,当兵西北疆界取得辉煌成果后,由和田、叶尔羌等地所进贡的玉器,便源源不断地进入皇宫。而为了讨得香妃欢心,让她安心皇宫,不恋故土,乾隆花费大量财力,在皇宫中复原西域贵族生活情境,因此这种特殊而又独特的艺术品自然成为居室陈设首选。
至今,在乾隆800多首赏玉诗文中,有65首赞颂着这些奇迹般的地球之物。他曾赞道:“西昆率产玉良将出痕,都”,“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他认为这样的非凡材料,是无法模仿其他国家工匠创作出的。他还亲手撰写了一本书籍——《天竺五印度考》来记录这些来自遥远地区的珍贵资料。
此外,每当春秋两季,清朝都会从新疆运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青白色大理石料,并在内务府或苏州设立专门仿制这些伊斯兰风格细腻且透明晶莹剔透的一些地方叫做“西番作”的作坊。但由于制作耗资巨大且易损坏,所以最终停止了这一活动。不过,它们留给我们的足迹依然深刻,被誉为巧夺天工之物,如琢如磨不可及。
虽然人们常常感叹它们不同于传统中华美学,但实际上,那些技艺高超的手法含有一系列神秘而古老的心智挑战。在那些不规则表面的浮雕图案里,我们能看到一种植物纹饰,那是一种自然气息浓郁的情感体现。这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而每一次触摸,都像是触摸到了未知世界的一角。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造型还是纹饰上,这些伊斯兰风格的作品展现出了全新的视觉语言,它们不仅捕捉到了大自然生命力的微妙变化,更融合了人类文化传承中的各个元素,让我们能够欣赏到一个既古怪又现代、既精致又豪华、既神秘又真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让我们理解到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