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乾隆爷都痴迷的痕迹斯坦玉艺术品行业未来发展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痕都斯坦玉:乾隆皇帝的癖好与艺术品行业未来发展
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价值924.64万元的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成为了焦点。紧接着,2009年秋拍,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壶和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镶金嵌宝洗分别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切,都让人们对这份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艺术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痕都斯坦玉,从沉睡于历史尘封之中走来。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清代无疑是中国玉器制作达到了顶峰时期。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不遗余力地提倡并收藏旧藏、创作新品种,使得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达到了一般中国玉雕史上的巅峰。此外,还引进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为著名便是痕都斯坦式。
那么什么是痕都斯坦?一般人对于这种名贵而神秘的物体感到陌生,但它却深受乾隆皇帝喜爱。据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内和私人收藏中,就存有众多的痕都斯坦样式的异域风情及高超工艺,对中国玉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什么说这些异域风情又独特又受到推崇?一方面,这与这些珍贵物品在宫廷中的稀缺有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宠妃香妃喜欢这些东西。当时,由于战争取得辉煌成果,从西北疆界所进贡的一些特殊材料,便源源不断地进入皇宫。而为了讨得香妃欢心,使她安心皇宫,不恋故土,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在皇宫中复原西域贵族生活的情境,这些奇妙而美丽的事物自然成为居室陈设首要之选。
进入宫殿后的这些奇迹赢得了乾隆的心,让他不仅欣赏它们,而且赞赏他们。他写下许多诗文歌颂它们,其中多达65首,可见他对此类事物情有独钟。他赞道:“西昆率产玑璧良材出,每一琢细如毛羽。”可见,他对这种与传统风格迥异且独具特色的舶来品情有独钟。
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即从1768到1817年,每年春秋两季,总共运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料,并在内务府和苏州设立专门仿制“西番作”的作坊。“西番作”继承了“病石山”、“翠微园”的优点,并结合传统方法,将伊斯兰风格融入其中。但由于耗用大量宝石,加上易损害,所以后来就停止制作。
现在我们知道,“今琢 玉之巧,以 痊 都 斯 坦 为 第一”,正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所言。这不仅显示出了“病石山”、“翠微园”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人们对于这种不同于传统手法技艺的情感真实体会——即便是在现代,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古老而神秘的大气层面,它们似乎具有某种超越时代边界的情感力量,那是一种非凡而无法描述的话语,只能通过眼前的景象去感受那份纯粹的人文关怀与天赋才华之间相互碰撞所激发出的生命力,以及那些被刻画出来的小小生命片段,它们似乎活着,与我们的世界同频共振,用一种平静但坚定的声音向我们诉说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智慧、勇气以及梦想的地方,那个地方不再属于这个世界,却依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如同一次永远未来的旅程,而我们也许可以从这次旅程中学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