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后重现艺术教育的奇迹之手
在1968年的一场洪灾中,广西南宁遭受了严重的水害,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受到了影响。数百幅珍贵的古字画和线装书籍被迫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最终面临着极大的损坏。由于当时处理不当,这批文物直到几年后才得以恢复正常状态,但那时许多纸质材料已经变得脆弱,不仅粘连、破损、变形,还出现了霉变现象。
修复这些艺术品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尝试展开那些“纸浆棒”时,我们首先需要避免造成额外的破坏。经过多次实验和装裱修复经验积累,我采用了一种隔水蒸煮技术,用温和而细致的手法将这些粘连在一起的字画逐渐分离出来。这一过程要求耐心且技艺精湛,以确保最小化对作品本身的伤害。
然而,在接下来的修复工作中,我们发现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字画卷轴中的画心与其背纸脱离,有些则粘附在背纸的一侧,从而导致图像分裂成两部分。一种传统方法是从画幅背面剥除这块残片,然后重新拼接回原位,但这种做法既耗时又易误伤作品。此刻,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更为创新的解决方案。
我提出了一个新策略,将整个卷轴放在透明薄膜上,再覆盖一层薄膜,并平铺无痕刷光。这一步骤要求极高的情感投入与细致操作,因为任何轻微移动都可能引发不可逆转的损失。当我们揭去有残片相连那层背纸之后,只需保持位置稳定地进行拼接,便可实现整体恢复。此方法简化了工序,减少了时间消耗,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始艺术品。
此外,当我们前往省外寻求更高级别的修复指导时,被告知应采取传统刀割法,即沿着卷轴纵向切割,然后逐层剥离并重新拼贴。但这种方式留下刀痕,因此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路上,每一次尝试都是学习宝贵的一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字文化保护与提升永远不会停歇,而每个人都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为这一崇高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