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艺术珍品水泡后旧字画的奇迹重现
在1968年广西南宁遭遇洪灾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未能幸免于难。数百幅古字画和线装书籍被迫长期泡在水中,直至几年后工作恢复正常才开始修复。在这段时间里,这些文物因缺乏妥善保护而变得面目全非。旧字画之间粘连、破损、变形和霉变严重,其中许多作品甚至被称为“纸浆棒”,因为它们变得坚硬到几乎无法展开。而且,因为纸张失去了柔韧性,即使轻轻一碰,也会碎裂或剥落。
如何修复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珍品成了当时的重大挑战。首先,我们必须将那些粘连在一起的字画分离,而不造成更多破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尽可能地减少画面的损伤,同时将这些“纸浆棒”打开?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实验尝试,我最终采用了隔水蒸煮法来处理这一问题。这项技术利用温暖湿润气体使得纸张软化,但不会过度吸收水分,以避免进一步损害。我们首先在工作台上铺一层薄膜,将已经软化后的“纸浆棒”放置其中,用手掌压住并轻揉滚动以分开相互粘连的部分。这一步骤对原始图像保持了最大程度上的完整性。
虽然成功地打开了字画,但接下来的步骤更具挑战性。由于这些卷轴式绘画中的图案与其背面的裙襻直接接触,有些图案已经与原来的背板脱离,而有些则粘附于裙襻背面,形成不规则面积的问题,使得一幅绘画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本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附着于绢带上。此外,在传统方法中,通常需要从裙襻上取下附着残片,并重新拼贴回原位,这种做法既耗时又容易导致误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种创新策略:首先,在工作台上铺设透明薄膜,将绢带底部朝向薄膜,然后再覆盖一个透明薄膜并平整刷匀。我特别小心,不让那些附着在裙襻上的残片移动位置,因为即便它们从原本位置移走,它们之间仍然有固定的关系。当我逐渐揭除所有残片时,只需调整任何一个残片,就可以完美拼接回去。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有效缩短修复时间,同时确保每个残片都能准确无误地还原到其原始位置。一旦完成拼接,再次检查是否有遗留下的裙襻,然后才能将整个作品安放在墙壁上展示。此类修复技术对于数百幅濒临毁灭的文字艺术作品取得了显著效果。
尽管广西位于边陲地区,信息闭塞,但我们的团队前往省外寻求更高级别的修复技巧。不过,他们发现大多数专业人士依旧采用传统刀割法来切割绢带,从而引起我的关注。我认为,无论是在提高文字艺术修复技能还是探索新的技术,都应不断追求进步,并欢迎有识之士提供宝贵建议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