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难考背后的古画奇迹水泡字画逆袭
在1968年广西南宁遭遇洪灾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未能幸免于难,大批古字画、线装书等纸质文物被洪水浸泡。由于当时历史原因,这些文物未能及时处理,只是将其从水中捞出堆放一处,让它们自然晾晒,直到几年后工作恢复正常才开始修复。在这段时间里,这批文物因长期缺乏妥善保护和存放,已面目全非。旧字画变得粘连、破损、板结、霉变,其中许多变成了难以展开的“纸浆棒”。如何修复这些字画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重大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把粘连在一起的字画展开,但这个过程极为艰巨,因为任何不慎都可能导致额外的破损。凭借多年的经验和不断实验,我最终采用了隔水蒸煮法来逐步软化并分离这些“纸浆棒”。这一方法利用了水蒸气强大的渗透力,使得纸张柔软而不会过度吸收湿气,从而实现无损分离。
然而,在接下来的修复工作中,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类卷轴画有的部分因为水泡已经与原来的背纸脱离,有些则粘连在上一层背纸的背面,而且这种粘合非常不规则。这种情况下,一幅画竟然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画心,而另一部分则粘附在画幅的背面。这通常需要费工耗时地去揭取那些附着在图像背面的残片,并拼接回原位。但鉴于大量待修复作品的情形,此方法显然不可行。
我采取了一种创新策略:首先,将整个卷轴放在透明薄膜上,然后覆盖一层薄膜,再平整铺设。此举确保了所有残片保持其相对位置,以便于精准拼接。而且,当我们揭除有残片粘附的一层薄膜及其上的图像残片后,只需轻微调整即可完成拼接任务。此法大大缩短了整体操作时间,同时减少了潜在风险。
此外,我还注意到其他地区对于处理类似案例可能存在传统做法,如用刀切割卷轴再逐层剥离,每次切割与卷轴长度相同。但这样的做法留下了一刀痕迹,因此并不理想。我深信,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实践上,都应持续探索更高效、更创新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每一个珍贵艺术品能够得到最佳保护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