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艺术珍品水泡旧字画的复活之旅
在1968年的一场洪灾中,广西南宁遭受了严重的水害,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受到了影响。数百幅珍贵的古字画和线装书籍被迫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这些纸质文物因此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粘连、破损、板结和霉变。许多原本完好的字画变得像“纸浆棒”一样,失去了柔韧性,一旦用力就会碎裂或剥落。
面对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先将这些粘连在一起的字画展开。这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因为任何不慎的手势都可能进一步损坏这些已经脆弱到极点的文物。我决定采用隔水蒸煮法来处理这批“纸浆棒”。首先,我会使用一张干净的纸作为垫子,然后将软化后的“纸浆棒”放在上面,用手掌轻轻地压住并回复滚动,以最小化破损,并尽可能地恢复它们原有的形状。
展开完成后,我们就遇到了新的挑战。由于这些卷轴式字画经过水泡后,其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有些部分与背面的图案脱离,而有些则粘附在背面的另一侧,使得整幅图像分成了两部分。一种传统方法是从背面揭下那些被误植的地方,但这种做法既耗时又容易造成额外损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我铺上了一个透明薄膜,将整个图像放置于其上,再覆盖一层薄膜,并平滑处理。在此过程中,我必须小心翼翼,不让那些残留片段移动位置,因为它们之间保持着精确的地位关系。一旦拼接好了其中任何一块残片,那么其他所有残片都会自然而然地找到他们正确的地位,只需稍微调整即可完成拼接。
最后,将有残片的薄膜铺在工作台上清理掉剩余的背皮,然后揭去另一个薄膜上的图案,从而使得所有残片都朝向正确方向排列。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可以将两个透明薄膜叠合起来,形成完整无缺的一幅作品。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最小化破坏为原则,以确保每一次操作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份历史遗产。
通过这样的技术革新,我们成功修复了大量曾经因水泡而毁损至今几乎不可识别的小伙伴们,这些旧字画如同重新焕发生机一般,让人感慨万千。此次经验教训深刻,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类知识传承之旅,也是对未来更好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