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载体

在城镇化进程中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载体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守护者与载体

五月的安徽,一片粉墙黛瓦,山水相伴;初夏的福建,草长莺飞,茶香飘溢。卢展工带队,在5月21日至28日间,就“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题,与王全书、常荣军等政协委员深入安徽泾县查济古建筑群、黟县宏村古民居、歙县雄村,以及福建省武夷山下梅村、三明市泰宁县进行调研。

随着全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具有历史记忆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应如何因地制宜地保护与传承?调研组旨在调查情况,探寻答案。

在皖南古建筑村落里,每走几步,便可看到年轻人专注地描绘眼前的粉墙黛瓦。这已成为时下书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们写生基地。安徽省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加强了文物、古村镇保护力度。

两省均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规划先行轨道。在规划引领建设中,以“彰显特色”、“注重人文城市”的理念指导城镇化建设已建立五级规划体系。政府需“摸清底数”,即先弄明白什么应该保护,然后做出结合实际的规划。

对于非物质形态,如地方戏曲舞蹈等,对于其保护方式应有所区分。此类非遗多濒临危机,如农业文明产物,是90%为草根文化,其支持及帮助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它们可能无法生存。在一座名为雄村的地方,他们通过欢快跳着“跳钟馑”傩舞表演,将这项非遗活跃融入居民生活中。

为了坚守这一点,要让喜欢原汁原味的人见到或听到这样的东西,这样人们就不会丢失他们自己的东西。而要达到这一点需要牢固确定留住乡土,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建议。

处理好利用与保守关系,也是一大课题,不仅要将农耕时代记忆保存,还要工业时代记忆得到尊重,以免未来社会发展至信息智能时代后,将被抹去一段重要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