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焕发新生 博物馆艺术展览火热举办
我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了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拍摄了这一场景。"咚——"5月18日清晨,随着余音绵长的古钟声,一扇古雅木门被徐徐推开,白衣仙人石额公缓步走出,引得围观的人们凝神观望。这是由宣南文化博物馆首次推出的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
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长椿寺内。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皇家敕建庙宇,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盛极一时。2019年以来,长椿寺第二次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启动,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进行改陈升级。
如今,这座焕然一新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再度对外开放。在展陈设计上,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为导向,巧用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保护、艺术效果与人性化观展体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展现路径,将文物古建保护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得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诸位,请随我来。”话音落下,我跟上了石额公的脚步,我们进入了“斯文在兹”展厅。一曲《定军山》,随即在耳畔响起。一旁的小戏台里正在上演昆曲《长生殿》。光影打在透明面板上,与伶人的身影交织,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人文荟萃的宣南宝地,其中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发出了生命力。
这是一种幻影成像技术,可以把图像画面投射到实景模型中,为观看者提供一种既真实又幻想般视觉感受。我从工作人员宋媚丽那里了解到这一点。“观看完导览剧后,我对宣南的历史底蕴与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就像是亲身体会过那些历史事件一样。”住在附近居民张骜这样说。
庙宇楼阁、瑰宝珍玩、皇家园林……北京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这些建筑和珍品散落各处,是城市千年的历史脉络。我认为作为重要载体之一,它们承担着让这些珍贵遗产活跃起来使命近年来,在继续推进文物保护背景下,被用于促进博物馆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让尘封下的珍宝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中。
太液之滨红墙黛瓦下,那里的古琴声悠扬传来。在西城区景山后街10号院内,一座经过腾退修缮后的庆云寺现在已经整装待发,并将成为金石博物館的一部分。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的庆云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二进院落建筑形式。此刻,这个地方正准备迎接第一批游客进入参观探索。
依托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支持,加强金石文化展览,同时分布匠人工坊、书斋空间等功能区域其中,“书斋文献供养品选”,50余组(件)均来自民间收藏家。此乃北京市首家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共建多方合作共建的一个例子西城区 文旅局党组局长靳真表示此事是我当初第十三届全国代表齐玫提议并积极支持筹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终,在西城区相关部门支持下,该地点选择复原后的庆云寺,并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启
金石博物館將利用空間與技術來讓歷史活化,並為民間收藏者提供展示空間,這樣就能連接傳統與現代形成一個活潑開放的地方。而近些年來,只是在西城區就完成52處直管公房類別遺產騰遷項目34處,不僅讓一批遺產「活」起來,也帶動了一批參觀場所「火」起來
現在 北京市積極推進「博覽之都」的建設通過探索使用空間騰遷機制促進博覽館深入城市生活並讓曾經閉塞下的寶貴資源走向尋常百姓的心田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底,大约215家官方认可的大型或小型 博物館存在,而还有561家具有部分 博物館功能但尚未达到 《博 物 館 条 例》认证条件的小型 或非正式 的 展示场所;因此,本地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城市 博 物 館 系统,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Beijing地区 museums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