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探究物品美术教育论文的视角
每当顾客踏入李振明的画廊,首先是他对装裱艺术的介绍,而非谈论价格。李振明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有着悠久传承的艺术。"三分画七分裱",一幅优秀的字画不仅在于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还在于装裱工艺如何提升字画价值。在他的眼中,每位带来字画的人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情感,因为没有特别意义,他们不会将其郑重地交给他来处理。
无论是名家作品还是业余人士涂鸦,只要让他负责,他都会双手捏住两侧,在桌上轻轻展开,然后根据特点,为顾客讲解如何装裱,以达到最佳效果。他坚持传统的手工装裱需要7天时间,即使耗时较长,但相比机器快30分钟完成,他认为手工能赋予一幅作品独有的感觉和人情味。
12月中旬,有一位顾客找到了李振明,她拿着10年前由他为她装好的旧作,说是在家收拾时偶然发现,让她回忆起了许多往事,感到温馨。那次还带来了几张以前的画希望能重新整理留作纪念。这就是手工封面的好处,可以保存更久,让人回味,而机器后就无法改变。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从事21年的职业生涯,从山东回到石家庄。他说随着时间增长,对这门技艺越发深刻,“一般看不出来,但真想把名家的字画好好打扮一下,你得有点书法底子才行。”对于名家的作品,要在装之前了解颜色、阴影以及特点,与作者交流,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地展现它。”
不同的人对待书法也不同,没有规定必须懂得书法,也未必与作者交流,只要能“软如棉、平如镜”就可以了。正因为如此,他购买了很多有关书法知识的书籍,这个东西很有趣,而且享受与作者交流的心态。“每次和朋友们一起坐下来看着刚刚完好的字画品评,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而对于那些破损严重的地老虎或古代壁畫进行重新修复则更加困难。“如果纸张破损严重的话,你要站起来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修补,一点都不觉得腿疼。”这种细心研究让他结识了一些大师,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最初他们接触是在2003年,为梁岩的一幅旧钟馗画像提供服务,那时那幅画像已不能挂墙,被污渍侵蚀了四面。
经过4天精心修复后,那幅曾被遗弃的地老虎变成了新的宝贵财富,使李振明感到非常兴奋。从那以后,每当梁岩新作出现,都会请李振明帮忙。一路走来的经历,让他对一些名人的鉴别能力也有所增强,当有人拿出西安淘到的仿佛很珍贵但实际上是机器打印出来的小玩意时,他劝阻道:“这样的东西挂在家里,不但没用,还可能成为笑话。”
尽管这个行业现在并不景气,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以及对文化品位追求上的提高,现在人们愿意花钱买高质量产品,这让他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而最终实现的是将这些拓片恢复到原样,并且呈现为一个36米长卷轴,使之显得光彩夺目。这份成就也是他的最高评价之一,比什么都珍贵。当一个小镇上的居民看到这一切,他们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化价值被挽救回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磨练技术还是倾听客户需求,都充满挑战,但同样充满乐趣,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无价之宝——真正欣赏并保护古典文化遗产的心态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