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焕发新生 博物馆热潮迭起第一艺术到第九艺术共同绽放物品间传递着活力与火花
我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了一次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这是一场由宣南文化博物馆推出的独特体验,通过VR设备呈现兵马俑影像信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5月18日清晨,我被古钟声唤醒,这声音与我心中对历史的渴望紧密相连。我走进宣南文化博物馆,那里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长椿寺内。这座庙宇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皇家敕建,曾是京师首刹之一。2019年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文物修缮,对博物馆进行了改陈升级。
现在,焕然一新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再次向公众开放。在这里,每一步都带给人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技术让古老建筑与现代艺术融合,使得文物保护、展陈设计和观展体验达到完美统一。
“跟随我来吧。”导演的声音响起,我跟着他进入“斯文在兹”展厅。在那里,一曲《定军山》让我耳畅脑胀。一旁的迷你戏台上正在表演昆曲《长生殿》,伶人们身影在透明面板上摇曳,他们举手投足,衣袂飘飘。我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与现代文明交织而成的一种奇妙感受。
这种幻象技术将影像画面投射到实景模型上,让观众产生既真又幻的视觉效果。这让我对宣南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是亲身体会那些重大事件一样。
北京拥有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7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珍贵的遗迹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珠宝,它们串联成了城市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故事。
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场所,博物馆承担着使命——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心灵财富活起来。而近年来,北京一直在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将腾退后的空间转变为开放展示区域,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宝贵资源。
太液之滨,有一座名为庆云寺的地方,这里的金石博物馆最近刚刚开门迎客。这个四百多年的古庙经过修缮后,现在不仅保留着传统格局,还增加了匠人工坊、书斋和非遗体验等功能空间,让民间收藏家的藏品得到展示,同时也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事业。
金石博物館得以成立,全功归功于齐玫研究员,她不仅是推动者,也是筹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她始终关注民间藏家的参与,并最终帮助这一项目成为现实,为民间收藏家提供了一个展览机会,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一块特色文化地标。
近年来,只是在西城区就启动52个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而已经完成34个,不仅让许多原本静默无声的地标重新焕发活力,也激发出了一批新生的 博物院。这一切都显示出,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以及未来如何以更加现代和创新的方式去保护我们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