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中国四大名砚的艺术教育价值在自然中的探究
歙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齐名,是一件在砚史上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它得名于唐代时期,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的砚石。据北宋《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当时猎人叶氏偶然发现了叠石如城垒状的石块,这些石块因其莹洁可爱而被刻制成砚,从此,歙砚便名声远扬。
从史料来看,盛唐时期,歙 砚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文具。1976年合肥出土的一块箕形歙砚,以其细润的石质和清纯的色泽,被认为是早期歙 砚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南唐时期,李景对墨水尤为推崇,他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门负责选材制作高质量笔墨工具的地方,并且任命了一位叫做李少微的人来管理这个地方。
宋代是歙 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那时候开采勘探规模扩大了很多,而且宋代出的精品很多,有许多不同的设计和技艺,每一块都展现出了精美绝伦。这段时间里,还有眉子纹、外山罗纹、水玄金文等多种不同的设计样式,让人们赞不绝口。
1953年,在宋代窑藏中发掘出了17块不同大小、造型各异的手工制作出来的小小艺术品,这些作品展示了那时候手工艺人的技艺水平达到了何等高峰。而在那些年代里,有着“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的评价,可见当时人们对这类物品的情感与欣赏之深。
虽然后来的历史中,有一些原因导致矿坑关闭,但现代生产中,无论是在挖掘还是制成过程中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恢复与发展。历史上曾经消失的一些花纹也重新被发掘出来,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设计,为传统制造再添新彩,使得这一文化遗产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