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家的游戏影响艺术品价格五大因素
展览:弗朗西斯·埃利斯:消耗 时间:2018年11月9日至2019年2月24日 地点:外滩美术馆 《睡眠时间》系列是比利时出生墨西哥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创作的一系列超小幅油画,共计111幅,每一幅尺寸接近于11X15厘米。这不仅是他中国首次大型个展《消耗》的亮点,也是他艺术生涯中“题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巧的作品,以砖红色的底色和青绿色的情节背景为基调,通过重复出现大人与孩童的游戏场景,以及超现实主义般的情境,偶尔还会融入手绘铅笔痕迹或拼贴图像等元素。自1996年开始,他不断在每幅画上进行重新覆盖或者添加新的内容,每一次完成,就像是时间的积累。
这是一种梦游记录,它就像是一个小型连环画,但我们却无法读取完整的故事。它既没有明确寓意,又似乎是在记录艺术家的行为,比如孩子们泼洒颜料(《泄露》)、拖着绳子玩耍(《收藏家》)、围绕椅子游戏(《儿童游戏》)等,这些作品因此成为了一个系列作品图解档案。
除了《睡眠时间》,弗朗西斯·埃利斯还有其他几批作品,如《环行绘画系列》(1997年木面油画6幅)和《内蒙古系列》(2017年布面木框油画3幅)。有些人认为他的绘画并不单纯,它们往往伴随着行为项目产生,与其说它们是最核心呈现方式,不如说它们更像是过程中的图稿或手稿。但艺术家本人也提到,“绘画揭示了项目背后的寓意,并且反映了其萌发之际的潜力”。
比如,在早期两个项目——‘桥梁’和‘不要在到达河流之前过桥’中,前者希望通过古巴和美国渔民共同建造一座桥梁,而后者则希望通过少年儿童游戏连接直布罗陀海峡。尽管两个项目都失败了,但埃利斯做出了大量的手稿及绘图,并在项目结束时与视频一起展示。在这些工作中,他试图跨越大陆边界,有时候一脚踏在海洋里,有时候一脚踏在地球上,有时背负城市建筑群落,有时拖着船横渡海洋。他曾思考,在经济全球化今天,人们是否有跨越国界自由。
他的创作往往涉及社会参与性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他人的协助,而自己则变成了催化剂、中间人和协助者。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利用绘画作为沟通想法给语言不通的人群最有效的手段。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项目,如同疯狂龙卷风行动,其帮助我们了解背后理性的驱动力以及社会背景。
此外,还有诸如2000-2010年的视频截图——《龙卷风》,以及1000多张素描构思成的一个16秒动画视频。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成本”也被视为一种消耗。而如果只展现最后16秒的动画,那么整个事件及其意义将难以理解。此外,在2017年的内蒙古系列中,由于对当地情况不熟悉,所以观察并描绘,这样的浮光掠影也是游记的一种形式。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展览还是个人生活中,对于弗朗西斯·埃利斯来说,没有什么表达方式特别重要,只要合适即可。他作为学者型艺术家,将敏感与直觉反刍成为一种看似别扭又嘲讽式立论。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迅速打动人,让人们产生共鸣。此刻,我们正站在起点,却未知开放,一切都是未来的可能性,是最佳下酒菜,也是一杯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