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管理艺术品非金融工具重塑价值观念
近期,P2P网贷平台的崩溃事件频发,多家平台因提现困难、老板失联或跑路而引发公众关注。据统计,截至8月底,全中国共有问题平台高达4651家,其中包括一家自称为“中国首个艺术品抵押金融机构”的公司,该公司被曝欠债超过1.3亿,而其创始人已不见踪影。理论上,这类艺术品融资模式应为拥有者提供便利融资途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艺术品价值需明确可信;二是当借款人无法偿还时,平台能够迅速变现抵押物以保障资金流动性。
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下,这两个前提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首先,艺术品评估仍是个观念性的议题,它不是绝对客观的,而需要依赖于权威制度赋予其权威性。在中国实际情况中,由于缺乏自由市场竞争形成的权威评估体系,因此行政干预和支撑在建立此系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将市场与行政手段合理融合,是这项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作为异质体验的艺术品,其交易周期较长,对购买者来说往往需要亲眼观看作品才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购买欲望。这意味着在公开拍卖场合从征集到上市通常至少需半年时间,有时候甚至更长。而私下的画廊交易周期可能超越三个月,有时延续数年。在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前景下,以艺术品为主要资产支持项目,其商业模式存在巨大风险,因为除非不断吸收新资金保证充裕现金储备,一旦出现多方违约就容易陷入危机。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看待,我认为将金融与艺术相结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即使具有双重领域知识的人才也不易成功操控这种复杂关系。而且两者的发展都属于少数精英掌握并通过独特资源或内部信息获利的地盘,所以除了那些同时深谙金融和艺术市场的人士外,不太可能有其他人的项目能成功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