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行业深度解析不再将其视作金融投机工具
近期,P2P网贷平台的崩溃事件频发,多家平台出现资金链断裂、老板失联甚至跑路的情况。截至8月底,据网贷天眼数据显示,全行业问题平台累计达到了4651家。在这些问题平台名单中,一家自称“中国首个艺术品抵押融资平台”的公司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家公司声称提供艺术品融资服务,同时为投资者带来回报,但其创始人已无法联系,并且欠债高达1.3亿元。理论上,这种商业模式可以通过两大前提实现:一是确保抵押物价值可靠;二是当借款人无力偿还时,可迅速变现抵押物以保证资金流动性。但在中国实际情况下,这两个条件未得到满足。
首先,艺术品估值仍然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由于评估需要权威性的制度支持,而中国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艺术品评估体系,其建立需依赖于市场与行政的合理结合和推进。此外,艺术品具有独特性,其流动性远低于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或债券。这导致购买过程漫长,从征集到拍卖可能需半年以上时间,有时延迟付款更是常态,因此销售周期往往超过一年。而私下交易如画廊,则可能持续数年。
因此,以艺术品为主要标的的投资项目容易遇到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即使有良好的初衷,也难免陷入困境除非不断吸收资金以维持充足现金储备。一旦出现信誉危机,这些项目很快就会面临风险。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谨慎对待任何涉及金融化与艺术结合的项目,只有具备双重领域精通的人才能够将其成功推行,而这种人才极为稀少。此外,由于这两个领域通常都是基于掌握高端资源或内部信息来盈利,所以普通投资者在此类项目中难以获得显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