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市场的幻灯片展现时光之美值得一去探寻
从1826年达盖尔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至今,影像艺术的发展已走过了190多年的历程。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很多前卫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影像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兴起也促成了影像媒介的表现变得更为多元与丰富。当代性、试验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等的相互融合,也让影像艺术展现出了更多对于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
80年代中国,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时,年轻一代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他们将镜头对准时代变迁,用图片记录下历史瞬间。"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这次大型展览,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人容思玉(Holly Roussell)为首,将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过程中的幻灯片及投影,从而探讨其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激发彼时的创作,并对后续几十年的中国文化实践产生影响。
展览分为三章节:“传播”、“反射”和“透明”,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回顾那个时代。通过展示张培力、林嘉华和王友身等名家的作品,以及李永斌、林天苗、梁钜辉、王功新和朱加以及90年代步入成熟阶段的一批年轻人的作品,“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穿越到过去并重新审视今天美术馆里的“幻灯片”的机会。
田霏宇 UCCA馆长认为,这次展览延续了UCCA对于系统学术研究和贡献基本线索,本次策划人容思玉女士结合自身对中国当代摄影及 影像工作者研究,与古老媒介——幻灯片交织出一个独特故事。她谈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公众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忽略或未被充分认识到的关键历史事件。”
宋冬先生作为参展者之一,他提到了自己早期使用幻灯放映机进行创作的情景:“我记得,我是利用手持式投射仪器来制作画面,然后将这些画面转换成35毫米胶卷,可以这样说,这是一种‘超级’立体感触。”他还指出,“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在那个时代,我们是如何用一种新的方法去表达我们的思想。”
尽管现在已经有了数字化技术,但这种一次性的媒体仍然保持着其独特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公众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忽略或未被充分认识到的关键历史事件,”容思玉女士强调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一些原件已经不可复制,而这些工作正是为了保护它们留存下来,以便未来的人们能了解他们来自哪里。
在这场关于想象力的旅程中,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小小剧院,它承载着过去,对未来也有所预言。在这里,你可以看见80年代最重要的事物——即使它们看起来像是简单的小东西,它们却承载着重大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如此特别,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图片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时间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关于我们的存在感问题。而每一步都可能引导你发现自己身处其中的一个奇妙世界,那里充满了可能性,无尽地闪烁着光芒,就如同那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