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艺术品在香港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探索其在自然景观中的未来市场前景
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探索其在自然景观中的未来前景
自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兴起以来,香港地区的拍卖一直被视为“风向标”,因为它们通常比内地的同期活动更早举行。每季春、秋拍都是内地艺术品市场关注和参考的焦点。截至2016年4月底,香港仅举办了两次大型春季拍卖:苏富比2016年春季拍卖和保利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这两场活动虽然略逊去年同期之量,但质量始终是重中之重,它们共同奉献了两个亿港元以上的成交额,并创下多个纪录。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取得如此佳绩,难怪有人会感叹“香港疯狂”。
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因出现亿元级别的交易就真的失去了理智,而所谓的疯狂只不过是被无限放大的天价成交数字——一个2.36亿港元,一另一个2.7亿港元,以及一家公司默契行动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确实,这样的引发轰动效应的事件曾在2013年的秋季拍卖中出现过,那时成交作品均出自同一位艺术家的手,并未有预料之外的大幅增长,但这些并未减弱其对当时市场所产生冲击。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开放性和经济自由度远超区域其他城市。此外,税率优势使得它在经营艺术品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内地艺术品公司将其视为进军世界交易市场的一站。
从中国嘉德(香港)的首次赴港拍卖到现在,有数家内地公司先后设立分支机构,如北京保利入驻 香港成立保利香港公司。在不足四年的时间里,这些公司成功进入了第一梯队,与苏富比、佳士得并肩作战。
这一系列发展不仅增加了本土与国际画廊数量,还加强了公众对文化认知,为持续繁荣奠定基础。而藏家的转变也促成了更多精品流入市面。
尽管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到了交易,但依然可以看到国际及本土市场对于高质产品的大力追捧。这背后的原因部分归功于各大机构对于趋势把握以及优秀藏品征集能力,他们相信这样的努力能获得买家的认可和接受,如吴冠中的高价成交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意外。
此类事件是否最终选择在香港进行销售,是由于该地区提供优惠税率特别是在海外回流文物面临23%税率的情况下,更吸引了藏家与机构选择这里进行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内部有分支如保利 香港,也要争取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业务的心态所在。
以刘益谦购买张大千《桃花源》作品而言,他近年的收藏多来自海外或是这里,这些珍贵收获或许只能寄存在这座岛上的某个地方或特殊区间。一杯花费2.8亿港元买来的鸡缸杯,如果不及时享用,在返回国内之后可能需要经历复杂程序才能再次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