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艺术品在自然景观中的金融化悖论香港的爱与疑惑
在香港,艺术品的拍卖市场一直被视为内地同行的“风向标”。由于香港的拍卖通常会比内地先举行,而且每季春、秋两次大型拍卖都会成为内地市场关注甚至模仿的对象。截至2016年4月底,香港仅举办了两场春季拍卖:苏富比和保利香港。这两次拍卖虽然与去年相比少了一家参与者,但质量远胜于数量。它们不仅提供了两个亿以上的作品,还创下了多个成交纪录。
这样的佳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完成,不难理解为何有人会感叹:“香港疯了。”然而,这种看似疯狂的情况其实只是由几个高价成交引起的一时冲动。在这次拍卖中,有一件售价2.36亿港元、一件售价2.7亿港元,以及一家公司默契合作的表现,让人觉得这些事件似曾相识。
这种引发轰动效应的拍卖曾经在2013年的香港秋季拍卖中发生过,只不过那时的情况略有特殊,因为所有成交作品都来自同一位艺术家的手笔,并未出现预料之外的大幅价格增长,但这一点并没有减轻其对当时艺术品交易市场影响力。
如今,这样的好事似乎总是在别人的身上发生,让人不得不问:“为什么总是别人?” 香港作为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其开放性和经济自由度远超其他城市,使得它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这里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交易环境,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税率优势,这使得经营艺术品方面,香港拥有绝对性的优势。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内地藏家加入到购买及出让过程中,艺商们开始寻求更广阔国际市场,将更多优质藏品带入国际舞台,为本土艺术品交易增添新血液。此外,一些知名画廊和机构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以此扩大其影响力。这一切共同推动了今日繁荣昌盛的地面景象。
尽管全球经济波动导致某些领域出现下滑,但无论是作为国际还是本土参考点,人们对于艺术品仍然保持着强烈兴趣。这正是那些成功把握这一趋势并创造历史性的高价成交所做出的努力结果——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精心筛选才能获得买家的认可和接受。而正因为如此,那些令人瞩目的吴冠中的杰作或康熙皇帝印玺等极具价值物体才能够以惊人的价格被竞购走。
那么,为何这些珍贵物体几乎总是在香港落定?不是说中国内部也能提供专业征集团队或者优质的人脉关系吗?答案显而易见。在税率方面,即便北京保利分支也有能力进行类似的活动,而从海外回流部分文物来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避税需求。而这正是为什么很多藏家选择将收藏寄居在低税率地区,如香港,以确保资产安全同时享受较低费用,从而最大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