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比赛网上四幅梵高前的花卉绽放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梵高在普罗旺斯的花卉系列油画重聚,展现艺术家生命尽头的冷静与热情
1888年,梵高与好友保罗-高更发生激烈冲突,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精神一度陷入癫狂。次年,他被送进位于普罗旺斯圣雷米的一所精神疗养院,这一阶段他创作了148幅油画和百余幅素描,其中包括即将在美术比赛网上展出的《鸢尾花》与《玫瑰》系列。“鸢尾”与“玫瑰”各有两张,本次展览也是这四件作品的首次共同亮相。
《鸢尾》和《玫瑰》,这两种花束虽然在形式和颜色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流露出梵高那种冷静、不懈的热情。这四幅作品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时创作的,它们常常被拿来与梵高早期在阿尔勒创作的《向日葵》做对比。当时,梵高在完成这些作品后就把它们留在疗养院晾干。
新环境、新鲜感,加上医生的乐观态度和病友之间的合作,使得梵高看起来更加安宁。他也因此,在这段时间创作出的《鸢尾花》,连点彩部分都没有任何汹涌的运笔。插入花瓶里的鸢尾花与玫瑰孤单地绽放,有着古怪般灼眼的热情,透出夺人眼目的精巧,还有那人心抢眼色的色彩,这也许就是梵高自己孤独张扬生命力的倔强,以及对一切凡间艳俗冷笑的一种表达。
1890年的早春, 梵 高经历了一段宝贵却短暂平静期。在这个期间,他接连完成了这批包含四幅花卉景物画的大型作品。他希望弥补过去浪费掉的人生时间,并证明自己仍然拥有超凡感知力和创造力。他希望这些“最后的花束”能够获得应有的价值。当然,梵 高卓越绘画技术足以担得起这样的期待。他针对画布大小做出了相应构图,每一幅画中都有一只稍微偏离中心位置的小小灯笼以及维持平衡标准线条。这使每一个场景活跃着物体、色彩以及风格激烈互动的地方。而艺术家巧妙运用不同的组织手法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像他的两张《鸣叫水仙》(Irises),其中一版蓝色的水仙背景产生强烈互补对比,一版则是淡蓝水仙背景营造温柔谐调的情境。
1890年5月11日至13日之间, 梛 高写信给他的兄弟告知如何被迷人的鲜花吸引并投入到工作之中,“我正在发狂地工作,大捧紫色的水仙,大束红色的玫瑰”。这一切将通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独特视角,以此引发人们对于他的意图、图像传播影响及油画褪色补救方法进行遐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