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古玩盛宴的时代到来网红展台上古董交易新篇章
近年来,以北京、上海为首的艺术中心城市,兴起了各种声光电的新媒体艺术展。在2017年迎来高峰,至今愈演愈烈。2017年1月上海龙美术馆的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个展《immersive light》成为各种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展”,笔者也曾千里奔袭,那日烟雨蒙蒙,参观者众多;2017年5月,佩斯北京画廊举办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 大型个展“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又是掀起一波视觉炫浪,炎炎夏日,排队者绵延不绝。
在这样的火爆票房和品牌知名度的下,此类展览热度持续火热。此前“梵高”“莫奈”来过,我们为了别出心裁,那这次就邀请“克里姆特”。此外火热的七月,我听闻798内某新兴小型画廊也即将呈现一场类似展览,而门票已经开始抢购。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这些艺博公司借由媒体造势,不断煽动观众的观展情绪,在这样的目的之下做出的每一次宣传,都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些所谓网络红点最终究竟代表什么?
在被追捧的“网红古董”的背后,其实还是有大致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像詹姆斯·特瑞尔这样的艺术家,他倾注所有专注与精力去探索物质与时间之间关系,他作品缓慢而沉静,却打破了我们培养的大快朵颐信息迅速消费习惯;此外还有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让参观者们透过窥视孔去观察里面,还有一个要让人们站在里面体验,在沉浸式无限镜屋中,大量不锈钢球通过相互之间反射,以及和周围镜面之间反射,一种无尽感觉渐渐浮现,但这种重复图形是草间弥生毕生创作形式与符号的一部分,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定的必然线索。
第二个方向就是通过投影、LED屏幕、VR、AI等技术呈现或者复原大师画中的景象,比如梵高、莫奈、克里姆特、大卫等,他们遗留下的灵感引领着新的创意成果,这些以先进技术或媒介为主要手段,用光怪陆离,或具象或抽象繁密图案填满六壁,就这样构筑一种超越时空审美视角,对于那些没有任何艺术知识的人来说,也能享受到梦幻般的情感体验。
第三个方向同样以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在充足空间内用光怪陆离,或具象或抽象繁密图案填满六壁,这样的展示方式雷同性强,一般打着超现实梦幻游乐场旗号,对于没有任何审美基础的人群同样有吸引力。最近美国艺评人Ben Davis对此进行总结,将其归纳为三点:图片优先于对事物本身经验参与感优先于洞察力社会性体验优先于个人经历。但我认为应该是身体感知优先于社会性体验,因为进入这样的场域可以完全屏蔽掉现场之外信息干扰,而沉浸其中。
综上所述,“网红古董”的确势不可挡,但仍需有一个评判标准,即是否符合前面提到的必要性或者说是否是历史脉络推演必然,如果没有那么基础,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活动只是徒劳虚张声势。然而在资本商业运作下,一味追求商业回报肤浅借用大师IP但却匆忙搭建使用料粗糙非但视觉效果打折,而且在密闭空间呼吸装修气体对参观者也是很大的伤害。诚然大势所趋必须细心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