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夺国家批准的六大文博资源合作探索一条绚烂新模式之路
文物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而非冰冷的外观。从朝珠耳机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国家宝藏》和《博物奇妙夜》,这些节目让文物走进了大众视野,拥有温度而不再冰冷。据统计,近九成博物馆已实现免费开放,但运维依赖财政拨款。2016年,国家文物局推出“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文物与经济社会领域融合。
BAT等互联网巨头加入这一战略中,他们争抢与顶级博物馆合作,以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博物馆发展。腾讯推出了“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希望提供一站式服务。此举引发了关于信息化基础、人才短缺以及如何平衡公益与商业的讨论。
尽管存在挑战,但这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生机和自我造血的可能。在探索过程中,一些博物馆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文化产品,以补充财政支持。这不仅提升了文化影响力,也促使基层博物院加强自身建设,为未来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做准备。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简单。一些地方性博物院仍面临信息化不足的问题,有些甚至连藏品目录都未能完备。而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大型机构来说,他们需要找到正确的平衡点,不断创新,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向着一个更加现代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