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争夺头部文博资源合作探索新模式目前收藏什么最具爆炸性升值空间
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背后隐藏着藏品价值的大逃生。从朝珠耳机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些纪录片和综艺节目让冰冷的文物焕发了温度,让普通大众接触到了它们。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近九成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但运维依赖财政拨款。而互联网巨头如BAT等公司,也纷纷入局,与博物馆合作探索新模式。
腾讯近日推出“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希望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但是,基层博物馆信息化基础弱、欠账多、经费、人才仍短缺,这些问题需要被解决。而且,博物馆如何对文创产业角色的定义也正在摸索,在公益和商业间寻找平衡。
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表示,现在国家倡导免费开放后,很多博物馆自身经营管理无法自给自足。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文物与经济社会领域积极融合,而现在一些地方博物馆连藏品目录都尚未建设完备。
黄春雨副主任认为,有些地方博物库编制少,对于信息服务构建困难。而赵昆信息部主任坦言,一方面内部理解不足,一方面行业封闭性强,使得工作推进不易。
BAT等互联网巨头则通过战略合作协议助力 museums internetization。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腾讯推出了“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为 museums 提供全面数字解决方案。“未来会是一个大的package(产品包),供 museum 去定制化合作内容。”王慧负责人表示,“未来可以减少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然而,在黄春雨看来,这样的市场路径只适合具有高度垄断性的 museum,并不具有普遍性。他还指出,不应该低估公众对于严肃深刻文化的接受程度,并提醒 museum 不要忘记自己是公益而非商业机构,要做的是让公司给予支持,而不是一味思考怎么挣钱。